《洗衣歌·闻一多》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洗衣是美国华侨最普遍的职业,因此留学生常常被人问道,“你爸爸是洗衣裳的吗?”许多人忍受不了这侮辱。然而洗衣的职业确乎含着一点神秘的意义。至少我曾经这样想过。作洗衣歌。
(一件,两件,三件,)
洗衣要洗干净!
(四件,五件,六件,)
熨衣要熨得平!
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
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
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
你们家里一切的脏东西,
交给我洗,交给我洗。
铜是那样臭,血是那样腥,
脏了的东西你不能不洗,
洗过了的东西还是得脏,
你忍耐的人们理它不理?
替他们洗! 替他们洗!
你说洗衣的买卖太下贱,
肯下贱的只有唐人不成?
你们的牧师他告诉我说:
耶稣的爸爸做木匠出身,
你信不信,你信不信?
胰子白水耍不出花头来,
洗衣裳原比不上造兵舰。
我也说这有什么大出息——
流一身血汗洗别人的汗?
你们肯干,你们肯干?
年去年来一滴思乡的泪,
半夜三更一盏洗衣的灯……
下贱不下贱你们不要管,
看那里不干净那里不平,
问支那人,问支那人。
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
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
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
你们家里一切的脏东西,
交给我洗,交给我洗。
(一件,二件,三件,)
洗衣要洗干净!
(四件,五件,六件,)
熨要熨得平!
诗人1922年赴美国留学,亲身体验到了在异邦所遭受到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他从美国写给家人的一封信中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学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俟后年年底我归家度岁时当与家人围炉絮谈,痛哭流涕,以泄余之积愤。”(《家书——给父母亲》)诗人以饱蘸对资本主义的憎恨和对骨肉同胞的挚爱之情,并揉入游子思乡之泪,在即将返回祖国的1925年春天,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在美国的华侨,很多人以洗衣为生,倍遭凌辱。诗作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即通篇以一个华侨洗衣工人的口吻写来。诗的第一节,设置了一个华侨洗衣工人边洗衣服边自言自语(独白)的特定场景;第二、三节刻画了衣服的主人的丑恶形象;第四、五节以一连串的反诘进一步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与罪恶,从道义上辨明了洗衣工人的地位;第六节以“年去年来一滴思乡的泪,/半夜三更一盏洗衣的灯……”,这样对仗工稳的诗句,写尽了流落异邦的华侨工人形影相吊、寂寞悲苦的心情。“灯”以后的省略号蕴藏了洗衣工人的悲怆之情,紧接着诗人笔峰一转,“下贱不下贱你们不要管,/看那里不干净那里不平”:摒弃廉价的同情,骨子里是孤傲而倔强的性格;第七节对应第二节,第八节对应第一节,两两重复(唯一不同的是第七节末一行诗句加了两个破折号,强调了一个“洗”字),突出了民歌复沓的特色,增强了咏叹的情调。诗的末尾与诗的开头的重合,将诗的抒情主人公的抒情场景淡出淡入,互为呼应。
诗以白描作为基本手法,深人浅出却含蕴深沉。此外,诗作或是伴以强烈的对比: 一边是“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的洗衣工人艰苦的劳动,一边是沾满“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散发着“铜臭”和“血腥”的“湿手帕”和“黑汗衣”; 或是携带犀利的讽刺: 他们信奉的耶稣的爷爷也是“木匠出身”,“洗衣裳原比不上造兵舰。/我也说这有什么大出息”,更是正话反说。诗人给父母亲的一封家书中说:“我乃有国之民,我有五千年历史与文化,我有何不若美人者?将谓吾人不能制杀人之枪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家书——给父母亲》)此可为注释。在形式上,节与节换韵;首尾两节,每节四行,每行六字;其余各节,每节五行,各行字数为十、十、十、十、八。它体现了诗人的艺术追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诗的格律》)。《洗衣歌》深受十九世纪英国诗人托麦斯·胡德的《缝衣曲》的影响:内容上两首诗都描写洗衣或缝衣工人劳作的辛苦;形式上,《洗衣歌》中“交给我洗,交给我洗”、“替他们洗! 替他们洗”、“你信不信?你信不信”等叠唱句式,是从《缝衣曲》中的“work—work—work!”(意即“缝啊,缝啊,缝啊!”)这一叠唱形式受到启发的,其目的也和《缝衣曲》一样,表现工作的辛苦和劳动的节奏。
这首诗先是寄给《大江季刊》创刊号(1925年7月出版),题为《洗衣曲》,前有小序曰:“美国华侨十之八九以洗衣为生,外人至有疑支那乃举国洗衣匠者。国人旅外之受人轻视,言之心痛。爰假洗衣匠口吻作曲以鸣不平。”后又投寄给《现代评论》(1925年7月11日出版),诗人修改了五处。如原有这样的诗句:“你说洗衣府买卖太下贱,/这样的买卖唐人抢不赢”,这一句改为:“这样的买卖唯独有唐人。”收入1928年新月书店出版的诗集《死水》时,小序重写为:“洗衣是美国华侨最普通的职业,因此留学生常常被人问道‘你爷爷是洗衣裳的吗?’许多人忍受不了这侮辱。然而洗衣的职业确乎含着一点神秘的意义。至少我曾经这样的想过。作洗衣歌。”且有十一行的诗作了修改。原第二节放在末尾一节之前重复一次。各段之间的次序也有调整。1943年,闻一多编《现代诗钞》,此诗入选前又作了修改,删去原来小序后面的四十二个字。从这多次的修改中可以看出诗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