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偏心的版图·周涛》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若干世纪以来所发生的事情
都在证明这家族的分配不均
用脚掌暖化冰雪却无奈它向东倾注的北方
眼见那河流在南方养育三角洲
却在北方用中原菌生群雄并起的纷争
北方坐在马鞍上透过风扬的黑鬃俯视河水
听远行的商旅带来的秦淮河传说
满地珠宝城廓,十万富贵人家
楼头有红衣女倚栏拨琴低唱
便对这偏心的版图产生妒恨和野心
黄河粗野的浪头就从血脉中腾起
饮马长江从来是一句诱人的口号
游牧者的劳动是战争,追逐水草是天性
奴役人如同奴役畜牲
发起一次战争像围猎一支兽群
但是南方却用一个宫女就解了围
用一曲幽怨的琵琶引去遍野铁骑
在南方水池里依旧游动着红鲤
亭台畔假山旁青翠的竹林不生荒草
凭一江天险守富庶的和平
等五十年后躁动的马蹄又叩响长城
三千年不息的内战证明这版图的偏心
——偌大的中国东南倾斜而失去平衡
这是一首带有强烈主观情绪的诗,诗人把他对北方的热爱之情涂抹在荒凉和贫瘠的北方土地上,让它流淌着沉郁悲愤的声调。并不是版图“偏心”,而是诗人有“偏爱”。所以,在诗人眼里,西北高东南低这一天然的中国地貌特征,对他足下的北方土地来说,简直是一种“罪过”,诗的抒情的铺张、渲染和推进,全都由此而来,由此生发开去。这种偏执的情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偏见,失之于理,但却合之以情,引起读者的一点小小的惊讶,反而可以起到感染人的作用。
但诗人并不以为自己是指鹿为马,他有他的根据,那就是作为中华民族的生命之脉的长江、黄河,它们都是从(西)北流向东南的,所有的非人工挖掘的江河都是从(西)北流向东南的,这一活生生的水文地理事实成了诗的悖理的唯一凭证,诗人紧紧抓住这一点,但出现在他笔下的并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完全是诗化的语言:“用脚掌暖化冰雪却无奈它向东倾注的北方/眼见那河流在南方养育三角洲”。“用脚掌暖化冰雪”是诗人情感的天平上的沉重砝码,它是对北方民族几千年的苦难和抗争的高度概括,是抽象的,也是具体可感的。透过这七个字,我们仿佛看到北方人民千百年来迎着风沙,艰难跋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他们赤着脚,“用脚掌暖化”足下的茫茫冰雪,让春水从皑皑雪山淙淙流向远方,去灌溉南方的土地……。诗人有这样的本事,他已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离开理智的历史判断,而使感情的天平也发生倾斜了!
古往今来,人事纷争,南北战争频繁。评说千秋功罪,史家多以南为主、以北方为客,诗人既然以为版图“偏心”,他对南北干戈相见的历史的评头评足,当然理所当然地要以北为主,以南方为客了。因此,既然南方的江水也是浸透了北方人民的体温的,那么,饮马长江有何不可?“追逐水草是天性”啊! 这种与传统不同的感情色彩和全新的立场依然源于诗人的固执己见。他的感情的触角已深入茫茫历史之中,拓宽了诗的抒情视角。
诗人为了加深感情的密度,避免抒情的空泛,注意运用蕴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的文学典故或历史传说。据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云,金主亮闻宋柳永描写临安胜景的《望海潮》一词,“欣然有慕”,“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周涛在诗中袭柳永一词之意,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浓缩为“满地珠宝城廓,十万富贵人家”。远嫁匈奴的汉朝宫女王昭君,她的出塞,化干戈为玉帛,给汉匈边境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结束了南北长期战争的局面,诗对此写为:“但是南方却用一个宫女就解了围/用一曲幽怨的琵琶引去遍野铁骑”。诗人抚今思昔,将历史长河的片片风帆导入他的情感的河面,这情感的河面永远朝北方一边倾侧,诗人在诗的末尾依然念念不忘:“三千年不息的内战证明这版图的偏心”! 它与诗题互为呼应,用悲歌吟唱了一曲苍凉的对北方偏执的爱之奏鸣曲。
[作者原注] 此句系引用杨牧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