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三十一回读后感一
第三十一回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总结下武松和施恩关系。
武松不耐烦施恩。前文武松怪施恩慢性,文绉绉,不是男子汉等等。武松独打蒋门神,何尝不是觉得施恩碍手碍脚呢?施恩的慢是为了衬托主角武松的快性。但作者在捧高武松的时候,也作践了施恩,让他脱离不了婆婆妈妈的形象。
武松欠施恩恩情。施恩照顾囚徒武松,营救被陷害的武松。武松知恩图报,提携施恩上梁山就是报答,我觉得施恩本身不够好汉的资格,是靠了关系。武松既厌烦施恩,又要顾全他的面子,施恩是武松的包袱。
张都监给武松留下心理阴影。首先武松对官员不再信任。武松本是尊重官员的,可是官员怎么回应他的呢?阳谷县令不执法,张都监套路深,骗取信任后翻脸给武松很大伤害。武松日后反对接受招安,这里就是原因。
武松对女性产生心理障碍。嫂子潘金莲离间兄弟感情,有杀兄之仇,婢女玉娘是麻痹武松的一樽毒酒,两人都死于武松手下。下次武松面前真的好姑娘出现时,他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怀疑,是提防,是排斥。武松扮作行者,离女色又远了一步。难怪在蜈蚣岭,武松看到道士搂着妇人,激动到杀人,他还怀疑妇人骗他进院子对付他。他作戒律的卫道士,何尝不是一种“我是单身狗,你别在我面前秀恩爱,全世界男人都跟我一起做和尚。”的酸葡萄心理呢?(在兄弟情义的主旋律下,作者故意设置负面女性角色,逼武松与兄弟搞基,葬送了大好青年武松的婚姻幸福。)
引用:走出中堂,把闩拴了前门,又入来寻着两三个妇女,也都搠死了在房里。
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
先从马院里入来,就杀了养马的后槽一人,有脱下旧衣二件。次到厨房里灶下,杀死两个丫环,后门边遗下行凶缺刀一把。楼上杀死张都监一员并亲随二人。外有请到客官张团练与蒋门神二人。白粉壁上,衣襟蘸血,大写八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楼下搠死夫人一口,在外搠死玉兰并奶娘二口,儿女三口。共计杀死男女一十五名,掳掠去金银酒器六件。
必须批评武松滥杀无辜。武松共杀十九人。他顺带杀了张都监家的家眷,仆役。(这里儿女不一定是孩子,上文为妇女家眷。)除玉兰和两个亲随,他们基本没有参与陷害武松。按照本回开头评价词的意思,善恶有报,张都监是死有余辜,而武松却把报私仇升级为灭门,用杀人满足自己,他的恶行该受什么报应?这样的好汉真的能帮人民替天行道吗?
武松杀人,冷酷到可怕。他翻墙进入张家后,第一件事是打开角门,当作作案后离开犯罪现场出口。他杀人杀到一半,先去栓住前门,防止外界干预。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失误,或者是我反感这样心狠手辣的角色。本回结尾,武松蜈蚣岭杀道人,显得多余,加重武松嗜杀成性印象。
武松一不做二不休,杀人附带劫财。
打虎已经成为武松的标签。
武松故事与林冲类似。
武松的长篇故事里,他对张青两次简述之前事迹,借张青的耳朵总结剧情。
张青主动让武松离开。官司追捕武松,张青主动提议,武松也同意离开。这里不同于柴进林冲。林冲主动要求离开柴进庄园,柴进没有深留。反正最后落草就好。
引用:武松自肚里寻思道:“却撞在横死神手里,死得没了分晓。早知如此时,不若去孟州府里首告了,便吃一刀一剐,却也留得一个清名于世。”
武松爱清名。他觉得首告受刑优于横死。他又觉得落草求生优于首告枉死,不愿坐而待毙。而武松本不愿落草,是为人命案所逼。
水浒传第三十一回读后感二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水浒传》它 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 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 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 发展 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是"官逼民反"。
如在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 生辰纲》之中。杨志在路中十分的小心谨慎,白天专门在大 中午走避免强人的打劫丢了梁中书交付得的货物丢失。但在 黄泥岗之上,还是被吴用用计谋夺走了;?原来挑上冈子时, 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 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搭地。次后吴用去 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 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 桶里,这个便是计策。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 生辰纲。把杨志弄得无家可归,无国可投。到最后只得去二 龙山去落草最后只得死于征方腊之中。
在水浒传之中,虽然各个英雄的出身不同,但每一个人 都是逼上梁山。比如林冲,本来没招谁没惹谁但因为高太尉 的干儿子高衙内为了霸占林冲的漂亮妻子,他诬蔑林冲带刀 进八军机重地白虎堂图谋不轨,把林冲发配充军,还想在野 猪林半路把他杀死, 幸亏花和尚鲁智深仗义相救。
还有解珍, 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 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 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 屡遭陷害,终于造反,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是从血 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