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清平乐》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创作背景】
参见前《七律·长征》篇。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翻越了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高峰——六盘山主峰。本篇即山顶抒怀之作。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是陕北、陇中两高原之间的界山,渭水和泾水的分水岭。山呈南一北走向,长约240公里。主峰在宁夏固原、隆德境内,海拔2929米。山路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名。
〔天高云淡〕宋代僧仲殊《减字木兰花》词曰:“云淡天高秋夜月。”(见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七引宋代吴曾《复斋漫录》)
〔望断句〕唐代王维《寄荆州张丞相》诗曰:“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宋代秦观《调笑令》词十首其一《王昭君》曰:“目断征鸿南去。”陈深《济南赵君成南使羁留三纪得还其犹子录其遗事求诗为赋一绝》曰:“年年望断雁南征。”望断,望尽、望极。南飞雁,晋代潘岳《秋兴赋》曰:“雁飘飘而南飞。”按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尚有部分同志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又,红二、六军团此时正在南方的湘鄂川黔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等已南下川康边境。本句中包含着对他们以及南方原苏区人民的关切之情。
〔不到句〕长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此时前赴的目的地陕北,北临长城。
〔屈指句〕谓扳着手指计算,长征中走过的路已有两万华里之多了。宋代陈造《赤口滩》诗曰:“路可屈指计。”是计未行之路,言其无多;本篇则计已行之路,言其漫长。
〔今日句〕长缨,见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篇“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句注文。
〔何时句〕苍龙,喻指以蒋介石为总头目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作者1958年12月21日批注道:“苍龙:指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时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而不是日。”按“苍龙”一辞,义项甚多。《史记》卷二七《天官书》曰:“东宫苍龙。”唐司马贞《索隐》引汉代《春秋》类纬书《文耀钩》曰:“东宫苍帝,其精为龙。”取此义,可通,因为国民党政府设于南京,正在东方。又《汉书》卷九九《王莽传》曰:“仓龙癸酉。”唐颜师古注引汉代服虔曰:“仓龙,太岁也。”仓龙,同“苍龙”。取此义,亦可通,因为太岁系凶神恶煞,而蒋介石集团正是凶恶的敌人。原文取喻,含蕴甚丰,似不必执一求之。以上二句,句格近于宋刘克庄《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词曰:“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押韵格式】
本篇守谱押用两部不同的韵。上片押用一部仄声韵,句句皆叶。其中“淡”字与其他韵脚字不在同一韵部,这里是用今韵取叶。下片换用另一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峰”、“风”、“龙”。
【修改情况】
本篇在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下片第二句作“旄头漫卷西风”。旄头,二十八宿星中的昴宿。古人以为旄头星特别亮的时候,就会有战事发生。李白《幽州胡马客歌》曰:“旄头四光芒,争战如蜂攒。”毛泽东1961年9月应宁夏同志嘱手书此词墨迹,已改定为现在这样。
又,1942年8月1日《淮海报》刊登毛泽东《长征谣》曰:“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 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著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疑系作者据此词而改写的歌词,交音乐家谱曲,在红军中传唱者。
【鉴赏】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主力翻越了六盘山,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1958年12月21日批注)。这首词即作于这种轻松喜悦的心情之下,它意境高旷闲远,节奏明快自如,充满了革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起二句勾勒了驻足山巅远眺时所见的寥廓秋景:天空高朗,几片闲云轻盈地飘浮着,南去的大雁列阵而飞,渐渐消失在遥远的天际。秋云不似春云的氤氲、夏云的变幻、冬云的重压,往往是一抹微云,如罗似绮,故谓之“淡”。高阔、旷远的画面,表现了险阻既克之后词人爽朗、舒畅的心情。“望断南飞雁”句则由雁阵的移迁进一步开拓了画面辽远、舒展的空间。古诗词中描写秋雁南飞的佳句很多,除注释中所引之外,他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心酣高楼。”元王实甫的《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或动乡思之情,或抒别亲之感,各各深挚动人,但终不脱个人离愁之范围。而毛泽东的“望断南飞雁”则具有多重含义,包括对自南而北艰苦卓绝的长征过程的回忆与总结,对南方战斗过的根据地和仍在那里坚持游击战争的战友们的关切与怀念,以及胜利越过长征中最后一座高峰的喜悦。意境深弘,反映了诗人对战友、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无限关切和胸怀全局的革命家风度。
经过近一年的长途跋涉,逾越了千万个艰难与险阻,红军将士一路斩关夺隘,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同时和各种错误路线作斗争,如今就要到达长城脚下,可真是钢筋铁骨般的英雄好汉啊!于是,词人不禁豪迈地吟诵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代表了抗日前线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钢铁誓言有力地表现了红军救国的伟大决心,也包含了对由长城外节节退入关内的蒋介石集团及其奉行的不抵抗主义的谴责,对长征途中张国焘逃跑主义路线的批判。
上片描绘了远景,下片则收回视线,专注于红旗迎风招展于六盘山顶的近景。“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景中有情,传达出红军登上六盘山顶时的欢快。望着如火的红旗,在山巅西风中自由地舒卷,战士们轻松的心绪和豪情,不难想见。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有声有色的画面!毛泽东诗词中多次描写到鲜艳的红旗。1927年秋收起义“霹雳一声暴动”,“旗号镰刀斧头”。以后,这面鲜艳的大旗,就指引着劳苦大众,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乾坤。1929年,“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初,她又“直指武夷山下”,呈现了“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壮丽场面。1931年,粉碎第一次大“围剿”的胜利,造就了更大的革命声势,毛泽东又豪迈地宣称:“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在他的笔端,鲜艳的红旗是愈战愈强的工农武装——红军的象征,也是胜利的象征。它是一个蕴蓄着具体历史内涵的象征物。只要有红旗出现,其诗词的画面就不但色彩鲜艳夺目,而且充满了磅礴的革命气势。
最后,词人由眼前漫卷于西风中的猎猎红旗,想到了革命的未来。红军经历了长征的严峻考验,越战越坚强,只要有这支钢铁的队伍,蒋介石反革命集团便在劫难逃了。于是,他以意味深长的一问结束了全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此处用典,形象鲜明而不着斧凿之痕,雄浑遒劲,可谓在六盘山顶吹响的一曲新的进军号角。
这首词上下片写法相近,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言志。写景则寓情于景,抒情言志则辞以景生。写景寓情与直抒胸臆之间,意境不重复亦不割裂;写景的两句,并非单纯、孤立地描绘,而是选择浸透浓重感情色彩的典型景物,以引发下面的抒情和联想。上片主要表明当前的战斗决心,下片则主要展望革命的前景,上下片相对独立,同时又紧密相连,一脉相承。自然,下片的思想感情比起上片来,有了更深沉,更高昂的发展了。这就形成该词章法谨严整饬而富于变化,血脉融贯,流转自然的美学特质。又,上片四句语势由平淡而激烈,中间用一双重否定句式使语势跃荡,形成感情的高潮,至片末重又趋于舒缓平稳。下片前两句是明丽的景色描写,后两句则是排山倒海、大气磅礴的抒情反问句。这样,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反差的词句错综交织在一起,全词便呈现出起伏跌宕的节奏变化,这也大大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和感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