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徐志摩《庐山石工歌》原文及赏析

  庐山石工歌

  一

  唉浩!唉浩!唉浩!

  唉浩!唉浩!

  我们起早,唉浩,

  看东方晓,唉浩,东方晓!

  唉浩!唉浩!

  鄱阳湖低!唉浩,庐山高!

  唉浩,庐山高;唉浩,庐山高!

  唉浩,庐山高!

  唉浩,唉浩!唉浩!

  唉浩!唉浩!

  二

  浩唉!浩唉!浩唉!

  浩唉,浩唉!

  我们早起,浩唉!

  看白云低,浩唉!白云飞!

  浩唉!浩唉!

  天气好,浩唉!上山去;

  浩唉;上山去;浩唉,上山去;

  浩唉,上山去!

  浩唉!浩唉!……浩唉!

  浩唉!浩唉!

  三

  浩唉!唉浩,浩唉!

  唉浩,浩唉!唉浩!

  浩唉!唉浩!浩唉!

  唉浩!浩唉!唉浩!

  太阳好,唉浩,太阳焦,

  赛如火烧,唉浩!

  大风起,浩唉,白云铺地;

  当心脚底,浩唉;

  浩唉,电闪飞,唉浩,大雨暴;

  天昏,唉浩,地黑,浩唉

  天雷到,浩唉,天雷到!

  浩唉,鄱阳湖低;唉浩,五老峰高!

  浩唉,上山去,唉浩,上山去!

  浩唉,上山去!

  唉浩,鄱阳湖低!浩唉,庐山高!

  唉浩,上山去,浩唉,上山去!

  唉浩,上山去!

  浩唉!浩唉!浩唉!

  浩唉!浩唉!浩唉!

  浩唉!浩唉!浩唉!

  浩唉!浩唉!浩唉!

  (写于1924年8月。1925年4月13日《晨报副刊》。)

  诗歌赏析

  著名诗人徐志摩与前妻张幼仪的哥哥张歆海曾于1924年七八月里在庐山住了一个半月,主要是为了翻译印度诗圣泰戈尔来华访问的大量演讲稿和诗歌。泰戈尔1924年4月来中国访问,直到6月初离开上海去日本。在长达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徐志摩和林徽因一直陪伴在泰戈尔身旁,为他当翻译,记录他在中国各地发表的演讲。获美国哈佛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学位,时任清华大学英语教授的张歆海也时常陪同泰戈尔。

  徐志摩和张歆海住在庐山小天池旁的一栋别墅里,这是一栋洋溢着浓郁的德国乡间情调的别墅,由粗大的石块垒成,正门伸出一个半圆形的尖亭,使有些严肃古板的建筑显出几分活泼,特别是屋顶富于变化。别墅后增建了一排副房和花坛,显得更有生活气息

  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徐志摩在紧张的翻译空闲中,为庐山写了5首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庐山石工歌》。

  这首诗在徐志摩的诗作中显得十分特殊,一反徐诗婉约、清丽的风格,不但十分粗犷,而且极为铺排,全诗竟用了73句“浩唉”,反反复复地咏叹,这在徐志摩的诗作中,实在是绝无仅有。但可以肯定地说,这绝非徐志摩心血来潮,玩点新花样,而是不如此不足以表达心中澎湃汹涌的情感。徐志摩自己也知道这首诗可能会招来议论,所以给编辑刘勉已写了一封信,专门谈他在庐山的感受和这首诗的成因。

  徐志摩在信中说:“我与歆海住庐山一个半月,差不多每天都听到那石工的喊声。一时缓,一时急,一时断,一时续,一时高,一时低。尤其是浓雾凄迷的早晚,这悠扬的音调在山谷里震荡着,格外使人感动,那是痛苦人间的呼吁,还是你听着自己灵魂里的悲声?”这早早晚晚回荡在山谷中的石工号子给徐志摩极大的触动,他终于按捺不住,和张歆海走出别墅,去石工劳作的工地和家中采访。实地采访,使徐志摩深感“石工们早晚做工,赚钱有限,仅够温饱,但他们的精神却并不颓废,这是中国人的好处!”石工号子在诗人听来,不再仅仅是“悲凉的情调”,而是于悲凉中透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气质和蔑视艰难的乐观精神。这使诗人想起了表现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伏尔加船夫曲》,“我听了庐山石工的号声,就想起他的音乐,制歌不敢自信,但那浩唉的声调至今还在我灵府里动荡,我只盼望将来有音乐家能利用那样天然的音籁谱出我们汉族血赤的心声!”在这里,徐志摩已将庐山石工号子比做“我们汉族血赤的心声!”虽然“制歌不敢自信”,但他还是要用一反他婉约风格的诗歌来倾泻心中汹涌的激情。《庐山石工歌》全诗采用劳动号子式的歌谣体,以石工的口吻,将“浩唉”的号子反复铺陈,在号子声中融入高山、白云、骄阳、暴雨、天雷、飞电等粗犷而有力度的意象,全诗在“上山去,上山去!浩唉!浩唉!”的奋进声中终篇,将石工劳作的艰辛和对艰辛的蔑视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代权威诗评家谢冕评价道:徐志摩“他以一个从里到外都十分布尔乔亚(小资产阶级情调)化的诗人,自愿‘降格’写《庐山石工歌》那样堪称典型的‘下里巴人’的‘浩唉’之歌,让我们窥见徐志摩彷徨于夜路中的火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徐志摩  徐志摩词条  庐山  庐山词条  石工  石工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