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一弓,1934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一个知识 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文学教授,母亲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少年时代 就受到文学熏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50年,他在开封高中读 二年级时,写了一首叙事诗,获得全校文艺比赛第一名。后经校长杜孟 模介绍,到《河南大众报》和《河南日报》任记者、编辑30年。后到 河南省登封县工作3年。1956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同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59年秋至1960年,因写短篇小说《母亲》受批判而辍笔20年。 1980年后重新发表作品。先后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犯人李铜钟的 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和她的小戛斯》分别获第一、二、三 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有多部被搬上电影银幕。《黑娃照像》获1981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已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有《张铁匠的罗曼 史》、《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火神》、《流泪的红蜡烛》等。《流星在寻 找失去的轨道》、《伏尔加轿车停在县委大院里》、《火神》都颇引人瞩目。
内容概要 地委书记田振山正坐着吉普车,去一个偏僻的山区小 县,参加一个党支部书记的平反大会。这位支书离开人世已经19年了, 但田振山始终没有忘记这个人——李铜钟。这个出生在逃荒路上,10 岁就给地主当小长工,土改时的民兵队长、抗美援朝的志愿兵,复员残 废军人、李家寨大队的“瘸腿支书”李铜钟,临死却变成“勾结靠山店 粮站主任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抢劫国家粮食仓库的首犯”。现在历史 又作出了新的判决:李铜钟无罪。尽管作出平反决定后,还有一些同志 忧心忡忡,新上任的地委书记田振山还是决定亲自参加这次平反大会。 为了让活着的人们更加聪明起来,为了把人间的事情料理得更好一些, 他要到那个阔别19年的小山寨,到那个被野草覆盖的坟头上去,为一 个戴着镣铐的鬼魂去掉镣铐了。
党支部书记李铜钟变成抢劫犯李铜钟是在公元1960年春天。那是 个该诅咒的春天,是跟罕见的饥荒一起来到李家寨的。自从立春那天 起,李家寨大小490多口人,已经吃了3天清水煮萝卜。李铜钟拖着瘸 腿,怀着沉重的心情,到公社向“带头书记”杨文秀要粮食。杨文秀原 是一位文采出众的小学教师。后来被提拔当了县委宣传干事。1958年 积极报名下基层工作,当了十里铺公社的党委书记。从此,他就把全部 精力用在揣摩上级意图、并在3天之内拿出符合这种意图的典型经验 上了。李家寨也没能逃脱“带头书记”带来的一场灾难。去年天旱,加 上前年种麦时钢铁兵团还在山上没回来,麦种得晚,夏秋两季都比不上 去年,而他又带头提出了“大旱之年三不变”的口号:产量不变,对国 家贡献不变,社员口粮不变,结果两头的不变落空了,只是经过“反瞒 产”,才实现了中间那个不变。正因为如此,李家寨闹着严重的春荒,李 铜钟不得不跛着腿,一趟接一趟往公社跑着,向“带头书记”反映李家 寨春荒问题,结果“带头书记”一句“回去等着吧”,就把李铜钟支使 回来。李铜钟回到李家寨,对守在寨门洞里等他归来的干部们说:“宰 牛吧。”结果“花狸虎”首先作了春荒的牺牲品。牛肉过了秤,连杂碎 在内,一口人九两零三钱。为了把牛肉公平合理地装到社员肚子里,大 队决定分肉到户。可是,九两三钱肉不能产生多少卡的热量,断粮第7 天,李家寨490多口人全都成了浮肿病号,有百十口人已经挺在床上不 会动弹了。要是这两天还没有粮食,社员们就要饿死了。就在李铜钟不 知怎么办的时候,公社书记通知他去开会,说口粮有办法了。李铜钟赶 到公社,“带头书记”杨文秀把铜钟写给田振山的信拿在手里,说:“你 就是不写这封信,公社也不会不解决,你写了这封信,照样还得公社解 决嘛。”杨文秀带着铜钟参观公社加工的代食品,就是用玉米皮、红薯 秧、麦秸作成的代食品,他还换个儿地介绍了每一种代食品的原料、特 点和优越性。介绍完,还让刘石头教李铜钟制作方法。杨文秀走后,李 铜钟拿出小本儿,准备把代食品的做法认真记下来。刘石头懊悔地告诉 他,这都是假的,刘石头说反右倾把他反怕了,不得已而为之。李铜钟 不想把这绝望的消息带回李家寨。社员们已经7天没吃一粒粮食了,有 什么办法能使他们免于死亡呢,请大家掂上打狗棍自谋生路去?不能, 不能,不能。他知道检查他对人民的忠诚、考验他的党性的时候到了。 他大步颠拐着,向西山脚下的靠山店粮站走去。粮站的主任朱老庆是他 的战友,在朝鲜战场上他们结下了生死之交。李铜钟把自己的来意跟朱 老庆讲了。朱老庆一听要借粮库里的5万斤粮食,就毫无表情地说: “我不借。”这是国家的粮食,保护它,像保护生命一样,是我的职责。” 李铜钟说:“……我要的不是粮食,那是党疼爱人民的心胸,是党跟咱 鱼水难分的深情,是党老老实实、不吹不骗的传统……”朱老庆终于被 铜钟说通了。李铜钟写了一张借条,并在借条上写上了“违犯国法,一 人承担”。朱老庆在“一”字上添了一道,又在“李铜钟”的名字底下 写上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大字:“靠山店粮站共产党员朱老庆”。又郑重地 打开印盒,在他名字底下按了一个血红的指印。李铜钟感激地望着战 友,咬破食指,把食指按下去。黄昏后,李铜钟回到李家寨,当他通知 各队准备车辆、磨坊管理员准备开磨的时候,每一座农舍里都点亮了 灯。好消息像插了翅膀似的,刹时传遍全村。社员们并不知道粮食的密 秘,整个村寨都沉浸在喜悦的气氛里。就在李家寨人吃了第一顿饱饭的 时候,柳树拐村的支书刘石头正带领全村人外出讨饭。李铜钟从刘石头 的嘴得知,不光是柳树拐、椿树坪、竹园也有一二百口逃荒的。光十里 铺公社就有几千口人去卧龙坡扒车。李铜钟心里乱了。他在想,李家寨 的人不挨饿了,可还有多少柳树拐、椿树坪啊。李铜钟决定在李家寨西 门外支起三口大锅,锅里煮着稠玉米糁,勺子搅不动,筷子挑得起,一 人两大碗,送走了柳树拐、椿树坪、竹竿园的逃荒社员。天黑了,李铜 钟才回到寨子里,会计崔文就失魂落魄地跑过来,往寨门外推着他说: “跑,快跑,公安局来人啦?……”李铜钟好不容易才从崔文手里挣脱 出来,照旧用那颠拐着的大步,朝寨子里走去。当一个冰冷坚硬的物件 箍在他手腕上的时候,他对大队会计说:“记住给双喜哥说,种子得留 够……”县委对哄抢粮库粮食的事件非常重视,根据县委的指示,县法 院决定当天夜间对哄抢国家粮食仓库首犯李铜钟进行第一次审讯。县 委书记亲自参加了这次审讯。李铜钟被带到审讯室,他认出自己该去的 位置,就吃力地走过去,当他准备落座时,他看见了县委书记田振山, 他呼唤着:“田政委,救救农民吧!”接着,“砰通”一声巨响,他那高 大然而瘦削的身躯栽倒在审判席前。当李铜钟睁开了布满血丝的眼睛, 干裂的嘴唇蠕动着,“政委,快去……卧龙坡车站,……快……快 ……”像是完成了一件神圣的使命,李铜钟恬静地入睡了。卧龙坡到底 发生了什么,正在研究“食物化学”的县、社干部竟无一人知道。田振 山快速赶到卧龙坡车站。他看到了准备去逃荒的社员,他发现了搞代食 品很有成就的刘石头,他证实了使他痛心的问题。他向社员们检讨了自 己,并请逃荒的社员回到各自的村子。在县卫生院的危急病房里,李铜 钟安静地躺着,已经三天了。他不知道,全县二十几个粮食仓库一齐打 开了。由于大雪封山而没有调走的粮食都已经分配到饥寒的山村。但是 田振山也被撤了职务,就要到地委接受审查和批判了。临走前,田振山 来到县卫生院,向李铜钟告别。当他赶到医院时,李铜钟的心脏已停止 了跳动。19年的今天,田振山又回到了既亲切又陌生的李家寨,亲自 为一个死去的人摘去镣铐。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记住这历史的一课 吧!”他在心底呼喊:“战胜敌人需要付出血的代价,战胜自己的谬误也 往往需要付出血的代价。活着的人啊,争取用较少的代价,换取较多的 智慧吧!”
作品鉴赏 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是张一弓在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精神引导下,对历史重新认识和思考的产物,也是他的成名 作。作品通过李家寨大队党支部书记李铜钟开仓借粮,成为“抢劫国家 粮食仓库的首犯”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再现了“左”倾错误所造成的 1960年春荒,和这场春荒给党和人民带来的重大灾难。成功地塑造了 共产党员李铜钟这一英雄形象。他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英雄,而且也是特 殊历史环境所造就的特殊英雄。作品描写了,他怎样顶着“浮夸风”,他 看不惯“带头书记”的虚夸作风,他嘱咐李家寨的干部:“李家寨都是 种地户,不是戏班子,咱不要他那花架子、木头刀。”当李家寨最终也 没能逃出这场劫难时,他拖着一条跛腿一次又一次去公社要粮食。“带 头书记”怕向县里要粮食,被戴右倾帽子,李铜钟沉声说道:“只要反 右倾能反出粮食,反出吃的,这右倾帽子,我戴一万年。”当李家寨的 490多口人面临着被饿死的局面时,他迫于无奈,只得开仓借粮。他对 老战友、粮站主任朱老庆说:“我要的不是粮食,那是党疼爱人民的心 胸,是党跟咱鱼水难分的深情,是党老老实实,不吹不骗的传统。 ……”他把党性、党的传统、党和人民的联系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 当县公安局来抓他时,他竟是“平静甚至是友好地自投法网了”,“眯细 着的眼缝里,闪动着镇静、和善的目光”。他被带走的最后一句话是告 诉大队会计:“记住给双喜哥说,种子得留够……”那么坦然、坚定、勇 敢。在审讯李铜钟时,他的第一句供词是“田政委,救救农民吧!”第 二句供词也是最后一句:“政委,快去……卧龙坡车站,……,快,快 ……”他首先想到的还是几个村子就要外出讨饭的村民。至此,作者用 他沉痛和饱蘸感情的笔,把作为党员的李铜钟和作为犯人的李铜钟刻 画的生动感人,栩栩如生。揭示了我们时代的悲剧。作品在艺术上,人 物刻画多采用对比手法,靠吹牛、撒谎起家的“带头书记”杨文秀;被 反右倾反怕了,不得不做违心事的刘石头;正直、幽默,以吹牛报复吹 牛,最后又以吹牛报复了自己大队的张双喜;他们各自的性格,都和李 铜钟大公无私、实事求是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也完成了真善美 与假恶丑在不同人物性格中的表现。作品中朱老庆的形象,虽着墨不 多,也达到了感人的效果。作品在艺术构思上,打破时空顺序,设置悬 念巧合,安排错落有致的情节。作品以地委书记田振山要去参加李铜钟 的平反大会开始,追述了“那个发生在19年前的奇异故事”。在叙事过 程中,经常转换时空,现实与历史、回忆与思考错综有致地交织起来, 展现了那一幕令人痛心,更引人深思的悲剧,并深刻地揭示出了造成悲 剧的历史原因。作品的语言也独具一格,叙述语言带有欧化色和通讯报 道的味道,多用长句和倒装句,使作品洋溢真实、感人、回肠荡气的语 言魅力。人物语言多用洋溢着河南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也有农民式的 朴实、幽默、夸张的语言。该作品曾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 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