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骆宾基。原名张璞君。祖籍山东平度,1917年生于吉 林珲春。少年时读过一年初中,曾在北京大学旁听、自学。后来去哈尔 滨精华学院学习俄语。不久辍学。当过中学教员、编辑。1936年,他 流亡到上海,参加青年救亡运动,从此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938年,他 在浙东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辗转去内地,1944年在重庆被捕,经 党的营救得以出狱。1947年他去东北作策反工作途中再次被捕,关押 到1949年初。解放后,他曾担任全国文联委员、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中 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骆宾基的处女作、报 告文学《大上海一日》发表于1937年茅盾主编的《呐喊》上。1938年 出版长篇小说《边陲线上》。40年代,他的创作有中篇小说《吴非有》、 长篇小说《姜步畏家史》的第一、二部《混沌》、《氤氲》 (又名 《幼 年》、《少年》),还有悼念病逝的女作家肖红的《肖红小传》。上述作品 都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骆宾基在建国后的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山区 收购站》。近十几年,他主要从事金文研究。他的小说善于选取不同角 度、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反映现实生活。在作品结构上,他剪裁精细。在 艺术描写上,他笔调细腻酣畅,人物形象生动,极富地方特色。1979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骆宾基短篇小说集》。
内容概要 这是1958年的秋季。全屯子的男女社员正在地里割庄 稼,整个屯子里静悄悄的。小屯管理区收购站的女主任曹英,到公社开 生产会议还没回来,管理区供销部的会计小刘,一早就拿着镰刀下地支 援秋收。所以,留守门市的,只剩下老收购员王子修一人。这时,几声 狗叫打破了屯子里的宁静。芦苇河公社的猎户胡喜春,背着围枪,兴冲 冲地从南冈走下来。在一左一右二三百里的范围内,王子修很有名气。 在猎户的心中,他的威信也很高。但近两年来,猎户们很少把珍贵的猎 物送到这个收购站来。因为王子修工作太认真,往往把价格压得很低。 猎户们只好去别的收购站。胡喜春告诉王子修他在南冈看见了女主任 曹英。听说她还不能尽快回来,王子修心里犯了愁。曹英是1952年的 高小毕业生。她先在县商业局管会计,以后又调到土产公司去当营业 员。在来小屯收购站之前,她是县畜牧场的团支部书记。按理说,这样 一个朝气蓬勃的女青年,和性情有些冷僻的王子修老头子相处,是很难 投缘的。但不知道这个年轻的女主任有股什么力量,一来不久,竟获得 老头子的衷心崇敬。眼下,王子修很着急,虽说正是山葡萄收购的旺季, 但县里来电话,为了给钢铁运输让路,消费品的收购必须停止。可是, 如果不收的话,公社就要受损失,群众也不满意。能让葡萄白白地在山 里烂掉吗?王子修心里为此而着急,表面上又要同猎户胡喜春谈最近打 猎的情况。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凭借自己的威望,给胡喜春提了一些建 设性意见。送走胡喜春没多久,从蚂蚁河上游下来的一个有名的老山 户,背着背篓,走进了小屯管理区的收购站。这个老山户现在是蚂蚁河 公社副业主任陈老三。他身板结实,脚下灵活,动作潇洒,一看就知道 是干活的好手。他的到来,使王子修老大爷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兴奋和 热情。他解开刚刚扎好的围裙,亲切地迎了上去,同陈老三谈了起来。 但陈老三为王子修捎了一个口信后,就像已经完成了到收购站的任务。 王子修却在期待着同他进行什么重要交易。经不住老头子的锐利目光, 陈老三终于拿出几苗老山参,让王子修给个收购价。王子修仔细过目之 后。决定给一等价。陈老三大为不满。王子修又急忙缓和口气,打破僵 局,做成这笔生意。正在这当口,扑面来了一群人,他们背着沉重的筐 子,要王子修快来过秤。王子修只好出去应酬他的业务。冷落了一头午 的小过磅场,现在像集市一样热闹。采集组的人都是一些老弱劳力和孩 子们,他们都焦急地等着过完磅好去食堂吃饭。王子修看到摆在磅秤周 围的全是葡萄,心里着急了。他告诉大家,县里有令,山葡萄已停止收 购了。大家不走,要求他收下,不然公社要受损失。也有人说不能让国 家受损失。正在这时,曹英回来了。群众中发出一阵低低的欢呼声,好 像是阴雨之后又见到了阳光。曹英高兴而亲切地和大家打着招呼。回来 的路上,她也一直在考虑如何处理收进来的几千斤山葡萄。考虑怎样做 才能既不让国家受损失,又不让群众受损失。后来,她采纳了大家的意 见,先把葡萄收下。群众高兴地走了。王子修则满脸愁云。曹英告诉他, 收进来的东西不能让它白白地烂掉,要想办法把它换回资金来。她心里 正在考虑用山葡萄做果子酱。受曹英的启发,王子修提出开个酿酒厂。 曹英高兴地说这是个好办法。王子修又提出了资金和设备不足等问题, 曹英说设备可以土法上马、土洋并举,把仓库腾出来搞酒作坊。王子修 感叹刚才同陈老三的生意没谈成,要不然,办酒厂的资金就足够了。曹 英打听了一下陈老三的身份和经历,了解了他所带来的老山参的质量 以及同王子修老汉的交情,觉得这笔生意可以做。眼下我们缺资金,他 们也缺劳力,决不能让他翻山越岭往更远的收购站跑。曹英兴奋地勾画 着酒厂的蓝图。她告诉王子修,在请示县里同意后,要开个业务会,提 出一个完整的计划。然后,就到食堂找陈老三去了。在去食堂的路上, 她给县里挂了一个长途电话。她的想法得到了县总站党组织的批准和 鼓励。县里还决定调一两名技师去支援他们酿酒。听到这些热情洋溢的 话语,曹英的心里非常高兴。她赶到食堂去的时候,蚂蚁河公社的副业 主任陈老三还没有走。他正在打听曹英会不会来。他一是想见见这个能 干的人物,二是想就近做成他的生意。正在这时,曹英走了进来。她一 边吃饭,一边同陈老三谈了起来。他们先从养鸡谈起。曹英向他介绍了 先进的方法,陈老三又同曹英谈到了自己在大学的女儿的毕业去向问 题。他们越谈越热火,越谈越体己。在回收购站的路上,曹英提出要先 看看他的货。陈老三爽快地答应了。在收购站,陈老三拿出他的老山参, 王子修老大爷也赶上前来,同曹英一道仔细检查。曹英告诉陈老三,这 七苗参,一苗特级,六苗一级。王子修在一旁听了,既不反对,也不同 意。最后,陈老三带来的大小二十三苗老山参,全按他本人的要求定了 等级。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曹英的简捷、爽朗、果断的作风赢得了陈老 三的崇敬和信任。最后,对介乎于二级和三级的两苗,陈老三也定了三 级。曹英问陈老三打算怎么处理这些钱。她建议要多在机械化上投资, 并提出要替陈老三订货,订铡草机。陈老三又是兴奋又是激动。他和小 屯收购站之间,第一次建立了这么珍贵的同志间的关系,第一次取得国 家财贸工作人员的信任和尊重。直到这时,王子修大爷才感到,陈老三 已不是他所熟悉的那个老山户了,他已成了一个有国家观念的新人。
作品鉴赏 社会是文学的源泉,文学是社会的窗口,而作家就像是 守候在这个窗口上的瞭望者,无时无刻不在密切地注视着眼前所发生 的一切。每一场变革都要留下历史的回声,每一个事件都要留下时代的 足迹。强烈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促使着作家——这个社会窗口的瞭 望者,用文学这个特殊的武器,忠实地记下人世间的千奇百怪,社会上 的千变万化。不管后人对那些变革和事件会作出怎样的评价,不论作家 在当时持怎样一种态度进行创作,能使后人在其作品中感觉到历史的 脚步,寻找到时代的足迹,而又有所启迪,亦是难能可贵的了。正是带 着这样一种想法,我们有幸拜读了骆宾基写于1961年的短篇小说《山 区收购站》。这部作品描写了1958年——我们共和国历史上的那个非 常年代,发生在祖国的东北边陲黑龙江农村一个小收购站里的故事。作 者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他没有用大人物、大场面、大手笔来处理这一 “大”题材,反映这场“大”事件。而只是截取了农村生活中的一个小 小的片断,通过在一个小小的山区收购站上所发生的几件平常小事,不 动声色地再现了那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对农村 的生产和农业经济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场面虽不大,人物虽不多,情节 虽不杂,却能以小见大地使人们从中领悟到那场运动的“深度”和所波 及的范围,看到甚至连偏远边境的小小山区也未能幸免。今天,当我们 用冷静的目光回顾那个头脑发热、脱离实际的年代,重温那段,“全民 吃食堂”、“全民大炼钢铁”的历史时,不免会觉得那段历史、那样的做 法显得那么幼稚、那么可笑。全屯男女老少吃食堂,停止收购山葡萄, 为钢铁运输让路。作者虽着笔不多,但已经使人深切感受到了当时那热 火朝天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部作品带有很强的 “大跃 进”色彩,尽管作者用歌颂的笔调描写了那个背景下的农民生活,但文 学毕竟不是历史,它有着自己固有的创作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 它就不会也不可能流传至今,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艺术欣赏。作品的可 贵在于它没有从正面去歌颂那场“大跃进”,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个大 背景,现实而令人信服地塑造了几个生动、丰满、颇具生活色彩和人情 味的人物形象。而曹英,自然又是作者落笔最多,着力塑造的一个女强 人。这是一个有文化知识,有实践经验,有政治和经济头脑的年轻女性 形象。作为1952年就具有高小毕业文凭的人,在当时那样一个偏僻的 山区,就如同今天的大知识分子。在来这个小收购站之前,她已经有了 很长一段工作历史,对业务精通熟练。她不但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大的热 情,而谦虚和蔼、平易近人。甚至赢得了王子修这样一个性格冷僻的老 人的崇敬。不仅如此,她在群众中也有很高的威望。一有难事,人们就 盼望着她的到来。而只要她一出现,就好像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她头 脑清醒,办事实在,处处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为了给钢铁运输让路, 正在高潮之中的山葡萄收购停止了。这必定要给集体和农民的生活带 来重大损失。可国家的大局又必须服从。在这种情况下,她没有强迫命 令,也没有向群众大讲空话、套话,或盲目地上纲上线。而是从农民眼 下的实际情况出发,一边收下他们辛苦采来的葡萄,一边设想着如何减 少损失。而且要换回资金。在同陈老三的生意中,她掌握原则又办事灵 活。办酒厂需要资金,陈老三也不愿再往远跑。曹英抓住这一关键问题, 干脆利落地同陈老三做成了生意。真正做到了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照 顾了集体的利益,又解决了双方的难题。应该说,她的灵活、爽快的工 作作风,她建议陈老三如何使用资金,并主动为其订货的做法,都有点 现代精神。在那个空喊口号,虚报成风的年代,她的思想,她的言行, 不能不说是一种可贵的闪光。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