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①南,一寺临河干②,山门圮于河③,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钯④,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⑥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⑦,是非木柿⑧,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⑨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⑩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11)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1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13)逆流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4)?
(《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①沧州——在河北省东南部,北魏时分瀛、冀二州置,治所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明、清治所在长芦(今沧州市)。②河干——水边、河岸。③山门圮于河——山门倒塌在河里。山门:佛寺的大门。圮(qi):坍塌。④棹(zhao)——摇船的用具。这里指摇船。⑤曳铁钯——曳(ye):牵引。钯(ba):同“耙”,整地的农具。⑥设帐——开馆执教,即教书。⑦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会推究事物的道理。⑧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柿(fei):亦作“林”,削下的木片。 ⑨湮(yan)——埋没。 ⑩傎(dian)——颠倒错乱。这里是“荒唐”的意思。(11)河兵——水手。(12)啮沙为坎穴——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啮(nie):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冲刷。(13)溯(su)——逆流而上。(14)可据理臆断欤——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地作出判断吗?
赏析 为了寻找沉入河中的石兽,文章介绍了三种方案:第一方案出自和尚,以为石兽“顺流下矣”,遂“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实践证明是错的。第二方案出自教书先生,他自以为高明,讥笑他人“不能究物理”,“沿河求之,不亦傎乎”;认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他的话有一些道理,但带有片面性。第三方案出自一位老河兵,他主张“当求之于上流”,并讲出一番道理,“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实践证明老河兵的方案正确。
作者从这件事悟出一个道理:天下的事是复杂的,对任何一件事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万万不可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作出判断。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范围内,都有局限性,不可能“万事通”,不要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过于相信已知的点滴知识,不仅不能有所发现,而且往往会陷入错误的泥潭。这就是这篇杂文给我们的启示: 凡事不可“据理臆断”。打捞石兽的正确方案出自老河兵,这又启示人们: 实践出真知。只有经常在河水中同石头、沙子打交道的人,才能对石性、沙性,以及水性有比较透彻的认识。
这篇杂文在写作上先叙事,后议论,所叙之事是议论的材料,所发议论是统帅材料的观点。叙事,条理明晰,曲折动人; 议论,言简意赅,见解精辟。特别是叙事部分,在一则完整的小故事中,既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全文的语言,精炼有力,生动灵活,多有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