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喜怒哀乐,哭是人之常情。古人曰: “男儿有泪不轻弹”,又曰: “只因未到伤心处”。
但是,男儿的哭并不完全是伤心所致,高兴时同样也会哭——在3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员江加良,当战胜最后一个对手荣获男单世界冠军时,他激动地哭了。这哭是胜利后的喜悦所致,是一种幸福欢乐的哭。
还有离别时的哭,对于这种哭,似乎自古人们就不大赞成。唐人李咸用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男儿自古多离别,懒对英雄泪满巾” 。是说男子汉志在四方,和亲人离别时,是从来不爱哭哭啼啼的。这不无道理。但是对于这种哭也不能一概而论。往往我们可以从这种哭中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尤其在今天。有的哭是为了儿女私情,有的哭则是对党、对人民真挚感情的流露,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融洽。据《农民日报》载: 前不久,云南思茅县委书记柳大品,在离开思茅县到外地上任之前,哭了三次。第一次,当地委书记向他宣布调令时,当着地委书记的面他流泪了。他向地委书记哀求: “留下我,我离不开思茅,‘七五’计划刚进入第二个年头,我怎么能离开呢! ” 第二次,当群众得知柳大品要离开他们时,提着鸡、鸭、蛋来看他。离县城90公里的林区区长带来了群众让他转交的米酒、牛肉干巴。面对此情,他无法控制自己,在县委大院里,当着 众 多 的群众,又一次哭了。第三次,离别前,县委、县政府要请他吃一顿道别饭,他婉言谢绝了。而前来送行的区长、区委书记硬是不许,每人凑了五元钱,在一家饭店里为他摆了一桌。面对盛情宴席,他的眼泪顺着双颊往下流。谁能说这眼泪不是他高尚道德风貌的真实 写照,谁能说这眼泪里包含着私情呢?
似乎这种哭,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为政清廉,体恤民情,犯颜直谏,曾冒革职之罪开仓济民; 他刺贪官、抨污吏。因而当他丢官骑一匹毛驴还乡时,潍县出现了倾城出动,万民相呼的壮观情景,郑板桥也因此哭了。郑板桥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七品芝麻官,没有受过马列主义祥光瑞霭的普照,能有如此境界,实属难得。
毋庸置疑,郑板桥和柳大品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郑板桥是一个封建官吏,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不可能完全为人民而哭。而柳大品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公仆,他的哭完全是为了边疆经济的腾飞和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 和对哺育他、对他无比信赖和爱戴的当地人民群众的一种欠情感。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哭,都体现了要甘做人民父母官的炽热心情,值得赞美。
由此,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官的都有调离或告老还乡的那一天,如果都能象柳大品、郑板桥那样,流下使人难忘的泪,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一定会象诗人所描绘的那样,早日富强起来。
诚然,同样是哭也有真假之分。前面所述都是真哭。假哭是带有一定阴谋和不良企图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叶群了。当年,他们篡党夺权的阴谋被揭露后,曾假惺惺地流过泪,有人说她是在眼睛上涂上生姜水和辣椒面,这泪是鳄鱼的眼泪。对于假哭,人们是不会为之叫好的;真正值得赞颂的是柳大品、郑板桥这样的真哭。
(1987年12月2日《中国西部开发报》)
赏析 动情而哭,直至泪流不止、大放悲声,生活中常见;就哭为文,进而讲出一番道理让人有所收益,似乎就不算常见了。这篇杂文从“哭是人之常情”处落笔,娓娓叙来,徐徐展开,收束时高扬“人间自有真情在”,赞叹着“真哭”,可谓将“哭”说得入情入理。
杂文的“理”离不开“事”,也就是“即事明理”。但是它毕竟不属记叙文,还应是以理取胜,所以行文当中,如何叙事又如何说理,很有讲究,确要十分注意把握好分寸。应该说,这篇杂文所引事例占去了相当篇幅:开篇交代几句过后,立即推出了乒乓球运动员江加良在39届世乒赛上荣获男单世界冠军时的“哭”,并点出这哭是一种幸福欢乐的哭,并非伤心所致,弹出一曲“别调”。紧接着,笔锋一转,带出了别离的“哭”,一是云南思茅县委书记柳大品调任外地前,哭了三次;二是历史上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丢官返乡时,为倾城相送的民众落泪。二者尽管有所不同,文章作者热情地赞美他们的炽热心情。尾声处,作者又顺笔勾出了叶群曾假惺惺地流过泪,鳄鱼的眼泪,人们是不会为之叫好的。这些事情看去好象信手拈来,兴致所至,完全不用编排,实际却有匠心独运,先后次序都不好错乱的。再具体剖析所举事例,孰详孰略,也都视说理的需要而定,不能“就事说事”,信马由缰。柳大品的哭,显然属于全篇的“核心唱段”,所以颇得放笔展开,第一次当着地委书记的面流泪,第二次当着送别群众的面哭,第三次当着餞行的干部的面哭,一次次都有细笔描绘,为紧接着高亢的议论做了丰厚坚实的铺垫: 谁能说这眼泪不是他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如果我们为官的在离职的时刻都能流下使人难忘的泪,那么国家和民族一定会早日富强起来。文章的本意到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事例的蕴含在这里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至于叶群假哭的事实,是一笔带过的,恰成鲜明的对照,更映衬出真情的可贵,强化了正面说服的力量。由此可见,杂文进行形象说理时,不可忽视事实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把握得好,或繁或简,“万事皆备于我”,由事入理,事毕理现; 事理融汇,理随事生。这样,观点与材料达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
不错,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喜怒哀乐,是习以为常的,但是能够从中有自己的“发现”,悟出为平常人忽略的道理,并且加以艺术地展示,呼唤广大读者的良知,也许正是杂文不该推脱的神圣职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