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杂文《为学》原文及鉴赏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①,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②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③,吾材之庸④不逮人也;旦旦⑤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⑥,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 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⑦,卒于鲁也传之⑧。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⑨!

  蜀之鄙⑩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11),何如?”富者曰: “子何恃(12)而往?”曰:“吾一瓶一钵(13)足矣。”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14)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15)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16)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17)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18)也。

  (《白鹤堂文稿》)

  注释 ①为之——做起来。②为学——求学,做学问。③吾资之昏不逮人也——我的天资禀赋愚钝赶不上别人。④吾材之庸——我的才能平庸。⑤旦旦——天天。⑥迄乎成——直到成功。乎:于。⑦圣人之道——指孔子的道统。⑧卒于鲁也传之——终于由鲁钝的人传下来。鲁:指孔子的得意门人曾参。《论语·先进》: “参也鲁……”相传孔子之道传给曾参,曾参传给子思,子思传给孟子。⑨岂有常哉——哪有不变的定规呢。⑩蜀之鄙——四川的一个边僻之地。(11)之南海——之:往。南海:浙江定海县海中普陀山的俗称,系中国佛教胜地之一。(12)子何恃——先生靠什么。(13)一瓶一钵——一个水瓶,一个饭钵。瓶,钵(bo):和尚盛饮食的用具。(14)买舟——雇船。(15)越——过。(16)顾——还,反而。(17)自败者——自甘失败的人。(18)自力者——自求上进的人。

  赏析 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就做学问的问题写给他的子侄辈看的。这篇短文以其平易直朴而意蕴深邃的特点,历来为人所传诵。

  文章一开头提出两个问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他回答: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了强调这个论点,进而指出:学则可以变昏庸为聪敏,不学则变聪敏为昏庸,并用“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的史实加以证明。说明学习对于改变事情的难易、转化人的资质的重要作用。

  提出论点后,不是归纳、演绎,进行理论论证,而是选取事例作选喻论证。即化理入喻,用蜀之鄙一贫一富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例证,说明“立志”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贫者有决心,仅靠一瓶一钵,去了南海;富者无决心,只想买舟而下,未能成行。

  接下来,就例证引出议论,说明聪敏不可恃,昏庸可以变,勉励后辈力学不倦,并与开头“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以及“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的论点相呼应。

  全文正面议论和引喻说理有机结合,理论引出故事,故事又引出理论,显得流转自如,生动活泼,事理透辟。议论部分有意采用排比句式,或同类排比,或相对排比,连环套结而下,显得句式匀称,气势旺盛。不论正面议论,还是引喻说理,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对比。这样,既把问题和故事讲述得详尽透彻,也能在不避繁复的行文中体现出一种循循善诱、谆谆教诲的意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杂文《为学》原文及鉴赏  杂文  杂文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