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论语《八佾·论语》原文及解读

  [三·一]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二]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三·四]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三·五]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三·六]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三·七]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三·八]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三·九]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三·十]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三·十一]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三·十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三·十三]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三·十四]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三·十五]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三·十六]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三·十七]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三·十八]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三·十九]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三·二十]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三·二十一]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 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三·二十二]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三·二十三] 子语鲁大师乐〔51〕,曰:“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52〕如也;从〔53〕之,纯〔54〕如也,皦〔55〕如也,绎〔56〕如也,以成。”

  [三·二十四] 仪封人〔57〕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58〕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59〕。”

  [三·二十五] 子谓《韶》〔60〕:“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61〕:“尽美矣,未尽善也。”

  [三·二十六]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注释〕  季氏: 鲁国正卿季孙氏,这里指季平子。  佾(yì): 古代乐舞行列,一佾八人。八佾: 为周天子专用的乐舞舞列,由六十四人组成。  三家: 指控制着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 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雍》: 《诗经》中《周颂》的篇名。古代天子祭祀宗庙结束撤下祭品时唱这首歌。彻: 同撤,取走。  这两句诗出于《雍》。相: 助,这里指助祭。辟公: 诸侯。穆穆: 肃穆。  奚: 为何。取: 这里指采用天子祭祀仪式。堂: 接待宾客祭祀祖先的庙堂。  如礼何: 意为礼仪制度又有何意义呢?  林放: 鲁国人,或曰孔子弟子。  易: 治办周全。  戚: 哀痛。 夷: 指东方少数民族。狄: 指北方少数民族。 诸夏: 指当时黄河流域华夏族诸侯国。 旅: 祭祀名。按照礼制,只有国君才能祭祀泰山。 冉有: 孔子的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当时任季氏家臣。 女:同“汝”。救: 劝阻。 泰山: 指泰山之神。 倩(qiàn): 笑貌动人。 盼: 眼睛黑白分明。这两句诗见《诗经·卫风·硕人》。 绚(xuàn): 有文采。这句诗不见于今本《诗经》。 绘事后素: 古人绘画,在白底上加上五彩色。 起: 启发。予: 我。商: 孔子弟子子夏,名商。 杞: 周之封国,相传为夏禹之后代。征: 证明。 宋: 周之封国,是殷代之后。 文献: 古代文指典籍,献指贤人。 禘(dì): 祭名,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隆重典礼。灌: 祭祀开始的时候,以酒洒地,以降神。周成王因周公功勋卓著,特许其后代(鲁国国君)祭周公以禘礼。 意为因鲁国宗庙中已死国君排列位序有不合礼制者,所以孔子不愿再往下观看。 之于天下: 对待天下,意思是治理天下。 示: 同视。斯: 这,指手掌,比喻道理明白易懂。 如在: 这里表示像祖先就在面前。 与: 参加。 如不祭: 指让人代理参加祭祀,这对于孔子来说,就如同没有参加祭祀。 王孙贾: 卫国大夫。 媚: 讨好。奥: 指屋内西南角的神,当时人认为这种神地位高于灶神。 灶: 灶神,人们认为灶神虽卑微,但管事。王孙贾有权势,他用这两句话讽刺孔子,企图诱使孔子投靠权臣。 监: 借鉴。二代: 指夏、商。 郁郁: 丰富多彩。文: 指礼乐制度。 太庙: 指周公庙。 鄹(zōu): 又作陬,鲁小邑,孔子父亲曾任鄹大夫。鄹人之子,指孔子。 皮: 用皮革制成的箭靶。此句意为射箭只要中靶即可,不是必定要射穿皮靶。 科: 等级。 朔(shuò): 农历每月初一。告朔: 礼制规定每月初一国君到祖庙,宰杀一只活羊以祭祀,表示每月听政开始,当时鲁君已不告朔,但有关官员仍杀一只羊以行祭礼。 定公: 鲁定公,姓姬,名宋。 《关雎》: 《诗经》之首篇,写一男子追求少女的忧思。关: 鸟鸣声。雎(jū): 鸠类鸟。 社: 土地神。宰我: 孔子学生,名予,字子我。 夏后氏: 夏朝人。松: 用松树作为土地神的神主。 遂事: 已经结束的事。谏: 规劝。 管仲: 春秋齐国杰出的政治家,姓管,名夷吾,辅佐齐桓公成霸业。 三归: 楼台名。 摄: 兼职,意为冗员多。 邦君: 国君。树: 动词,设置。塞门: 照壁。 反坫(diàn): 国君招待另一国君主时,放置献过酒的杯子的土台。 〔51〕 大师: 同“太师”,乐官。 〔52〕 翕(xī): 协调。 〔53〕 从(zòng): 展开。 〔54〕 纯: 和谐。 〔55〕 皦(jiǎo): 明快。 〔56〕 绎(yì): 连续不断。 〔57〕 仪: 地名,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仪封人: 在仪守卫边界的长官。 〔58〕 丧: 失去,这里意为丧失官位离开故国。 〔59〕 木铎(duó): 木舌铜铃,古代摇木铎以召集群众发布政令。 〔60〕 《韶》: 舜时乐曲名。 〔61〕 《武》: 周武王时乐曲名。

  〔鉴赏〕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礼”不仅是一些具体的礼节仪式,而且包括古代社会一系列制度以及相关的宗教、政治、伦理等思想观念。“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到了周代,礼仪制度已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这在以后被称为“礼经”的《周礼》、《仪礼》、《礼记》中,充分体现出来。

  孔子以继承、弘扬中国古代文化为己任。他对周代的礼仪制度有着浓厚的兴趣,由衷地赞叹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第十四章)孔子对周礼的赞美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春秋末期,大国称霸,周天子的宗主地位遭到削弱,周礼受到了严重破坏。但是孔子生活的鲁国却是周文化典籍保存最为丰富的诸侯国。连晋大夫韩起访鲁时也惊叹:“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孔子后来成为中华古代文化的象征,除了得益于鲁国文化背景外,还由于他本人具有超乎常人的勤奋学习精神。《论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第十五章),可见一斑。当时有人讥笑他“不知礼”才“每事问”,这恰恰是浅陋之见。朱熹认为“每事问”一方面反映孔子“不自足”,另一方面是“知底更审问”(《朱子语类》卷二五)。这是有道理的。

  本篇集中了孔子谈论周礼的言论,涉及范围广泛。例如: 祭天之礼、祭历代先祖的禘礼、贵族间的射礼、事君礼、丧礼等。从中可以窥测孔子礼教的大致内容。对其具体细节,不必深究。因为历史“文献不足”也。倒是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在礼教中的创新精神。

  具有创新意义的首先是,孔子提出了纳仁入礼,仁礼结合的主张。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第三章)离开了仁德,光讲礼乐有何意义?这个问题的提出,在当时是相当尖锐的。因为当时一批贵族,总是“礼”不离口,满嘴“礼”呀“非礼”呀,而干的尽是违礼缺德的事。孔子倡导仁德,主张纳仁入礼,使“礼”不单是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起作用,而且有“仁”作为其内在的灵魂,从而产生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自觉的力量。

  孔子这一思想,很快被一些聪颖的弟子所领悟。本篇第八章记载了一则有趣的事例。有一次,子夏向老师讨教《诗经》中描写女子美貌诗句的含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何谓也。”孔子答以“绘事后素”。即绘画是先有白底,然后加上五彩色。才思敏捷的子夏立即联系到仁与礼的关系说:“礼后乎?”这就是说: 在仁德修养的基础上,加以礼仪的文饰。这正合乎孔子强调的“文质彬彬”,即文与质、礼与仁相结合的思想。因此孔子听后大加赞赏:“起予者商也!”

  具有创新意义的其次是,采取敬重天命但怀疑鬼神的态度。孔子提出“祭神如神在”(第十二章)。对祭礼要重视,临祭时,当“神在”。言下之意,神并不是真的存在。这表明他在告别殷周宗教有神论上,跨出了艰难的一步。这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礼”还和“乐”有着密切关系。孔子常把两者相提并论(见第三章和《阳货》、《先进》等篇)。因为礼和乐是相辅相成的,音乐、舞蹈能起到感化人的作用。礼有了乐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陶冶性情、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孔子对《韶》乐舞有极高的评价。相传《韶》为虞舜时期的乐舞,由《九招》发展而成,用鼓鼙(小鼓)、钟、磬、埙、管等多种乐器伴奏。演者化装成凤凰,翩翩起舞。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他高度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第二十五章)。他还比较了《韶》乐和《武》乐,认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反映周武王伐纣的《武》乐,在孔子看来,艺术形式是“尽美”的,而其内容与武力相关,未能达到“尽善”的地步。孔子对民间音乐也很关注。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第二十章)孔子关于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相统一的观点,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有很大影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论语《八佾·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  论语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解读  解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