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自 《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②。秦昭王闻之③,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 “何以知之?” 对曰: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语曰: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④,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⑤。”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⑥。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⑦。” 王曰: “谁可使者?” 相如曰: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⑧。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⑨,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10),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11)。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12)。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13),礼节甚倨;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14),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15),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16),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17)。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1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19)。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20),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2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2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23)。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译文】 蔺相如是赵国人,他是赵国宦官头领缪贤的食客。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那块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事后,就派人送封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用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便与大将廉颇及诸位大臣商议: 想把璧给予秦国吧,秦国的所谓十五城恐怕不可能得到,这是白白受骗; 想不把璧给予秦国吧,恐怕秦兵马上会来。计策没有决定下来,想要挑选一个能够到秦国去回答关于以城换璧之事的人,也没能选出。此时,宦官头领缪贤说: “我的舍人蔺相如可以去。” 赵王问: “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 缪贤回答说: “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逃亡去燕国。我的舍人相如制止我说: ‘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 我说: ‘我曾经跟从大王与燕王在国境上相会,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 ‘愿意结为朋友。’ 从这知道他会的,所以我打算前往。’ 相如对我说: ‘那时,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你又得赵王宠信,所以燕王想巴结于你。然而当今,是你从赵国逃亡去燕国,燕国惧怕赵国,看这形势,燕王不但不敢收留你,而且还将把你捆绑起来送还赵国。你不如解衣露膊,请求服罪就刑,这样还能侥幸得到赦免。’ 我听从他的计谋,大王你也幸好赦免了我。我个人认为这人是勇士,而且有智谋,适宜而且可以担当这差使。” 于是,赵王召见,并问蔺相如道: “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换我的璧,是给予他呢? 还是不给?” 相如说: “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不可能不应允秦国的要求。” 赵王说: “他取走我的璧,而不给我城,那怎么办呢?” 相如说: “秦用城请求换璧,如果赵国不允许,是赵国理亏; 赵国将璧给予秦国,而秦国不给予赵国的城,是秦国理亏。比较、衡量这两种策略,宁愿允许他,让秦国背上理亏的包袱。” 赵王说: “谁人可以担当此使命呢?”相如说: “大王必定没有人选,我愿意捧护此璧,出使到秦国去。如果城划归赵国,那璧就留在秦国; 城不划归赵国,我请求将璧完好地奉回赵国来。”赵王于是便派遣相如奉璧向西去秦国。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秦王。秦王十分高兴,将璧依次传递给姬妾和左右的侍臣观赏,左右群臣都为秦王得璧而欢呼称贺。蔺相如看秦王的神情是没有偿还给赵国十五城的意思,便走上前说: “此璧上有小斑点,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便把璧交给相如。相如因而拿了璧,退几步站立,将身子靠在庭柱上,愤怒得头发竖立而像要冲开头上戴的帽子,对秦王说: “你大王想得到这块璧,就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把所有的群臣都召集起来商议,大家都说:‘秦国很贪婪,依仗他的国力强大而用空话来索取和氏璧,所谓的偿还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 商议结果是: 不把璧给予秦国。我认为一般的朋友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一个泱泱大国呢! 况且以一块璧的缘故,去伤害强秦的感情,这样不好。于是,赵王便斋戒沐浴更衣,不饮酒不食荤,一连五天,才派我捧璧拜送国书到秦庭。这是为什么呢? 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敬仰之故。而今我到了,你大王在一般的观台接见,这礼节已实属傲慢不逊的了; 而得了璧,便将璧传给美人观看以此戏弄我。我看你大王是没有偿还赵王城邑的意思,所以我又将璧收回。你若必定要逼迫我,那今天我的头与璧就一起碰碎在这庭柱上了。”相如手捧着璧,用眼斜视着庭柱,像要撞击在柱上的样子。秦王害怕他击破璧,便起来称谢自己的不是,坚持请求相如别这样做,还召唤有司来查看地图,指出,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城给予赵国。相如料想秦王是故意装作要把城偿还给赵国,而实际上是不可能得到的。便对秦王说: “和氏璧,是天下所共有的传世宝物,赵王害怕秦国,不敢不献给秦国。赵王送璧的时侯,斋戒了五天。而今大王你也应该斋戒五天,并在廷中设置九宾之礼,我才敢献上璧。”秦王料想道,最终不可能从相如手中强行夺取此璧,只好答应斋戒五日,款留相如入住广成客舍。相如料想,秦王虽然斋戒,而决计要违背约定不会偿还城邑。于是,便派遣他的跟从者改换服装,把璧藏在怀中,从小路逃走,送璧还赵。
秦王斋五天之后,便在廷中设置九宾之礼,召见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一到,就对秦王说: “秦国从缪公以来至今,经历了二十多个君王,从没有过坚定明确的遵守约定信用的人,我确实害怕被大王你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我叫人把璧拿回去了,现已到达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你派遣一小小使臣到赵国,赵国便立即捧着璧来献。如今以你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城给予赵国,赵国哪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你呢!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行是应当被杀,我请求受烹。希望大王与你的大臣们仔细商量。” 秦王与其大臣们相互对视而发出惊异的叫声。秦王的左右想要拉相如去烹。秦王就说: “如今杀了相如,终究不能得到璧,而且还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倒不如趁此机会厚道的款待他,使他回归赵国,赵王哪能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来欺骗秦国呢!” 于是,秦王在秦廷以大礼廷见相如。大礼完后,送相如归赵国。
蔺相如回归赵国,赵王认为相如是个有才干的称职大夫,出使诸侯国能不玷辱他所奉的使命,于是,赵王授予相如上大夫的官职。秦国不肯割城给予赵国,赵国也终究不把和氏璧给予秦国。
【鉴赏】 本文节自 《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是该“传” 中的重要片断,它记载了蔺相如“使不辱于诸侯”,挫败秦王“以空言求璧” 的阴谋,最后“归璧于赵” 的一段史实,歌颂了蔺相如的英勇、机智和不惜以生命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贪婪、鄙陋、恃强凌弱的霸道行径。
文章先写蔺相如奉璧入秦的缘由,后写蔺相如入秦后保璧的斗争,以及巧妙地 “完璧归赵”。
开始,文章写赵得和氏璧,秦假意以十五城易璧; 次言赵君臣谋,予与勿予,难以定夺; 寻找可以使秦的人,也未得; 再言宦者令缪贤推荐相如; 相如出场,权衡利弊,当机立断,主张“宁许以负秦曲”,并自告奋勇,奉璧入秦。
接着,文章写相如入秦后的斗争。第一场与秦王轻狂无礼之斗。相如入秦后,秦王傲慢轻狂,见相如于章台,传璧于姬妾美人,无意偿赵城。相如见状,假言璧有瑕斑,复取其璧,怒斥秦王失礼失信,以空言求璧,并持璧睨柱,欲与和氏璧同归于尽; 秦王怕相如毁璧,一改倨傲之态,请求相如勿毁,并致歉意。第二场写蔺相如保璧。相如言璧之宝贵,要秦王像赵王一样,“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方可献璧; 五日后,相如在秦廷指斥秦国言而无信,恃强凌弱,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并指出秦王两条路: 一是先割十五城予赵,赵予秦璧;一是诛杀相如,终不能得璧。理直气壮,气盛言宜,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秦国君臣面对临死不惧、智勇过人的蔺相如,无可奈何,只有 “相视而嘻”,最后不得不礼待相如,“毕礼而归之”。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蔺相如的智、勇与 “使不辱于诸侯” 的爱国精神与秦王的贪婪、恃强凌弱的霸道行径进行对比,双方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秦王的性格越突出,相如的性格越鲜明; 相如的形象越高大,秦王的形象越鄙陋。在情节发展上,紧张曲折,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随矛盾的激化愈益栩栩如生,主题思想也步步深化。语言和行动描写也很突出,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的行为刻画与两次指斥秦王的个性化的语言,使人如闻其声,见人知性,有力地丰满了蔺相如的形象;秦王“大喜”、“恐其破璧”、“辞谢,固请”、“与群臣相视而嘻”,虽寥寥数笔,已使秦王的贪婪、色厉内荏的性格,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