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柳庭舆地隅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柳庭舆地隅说》是我国古代的一本自然地理专著。孙兰著。成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或稍前。初有吴丙湘的《传砚斋丛书》本,现流行的版本是光绪十一年(1885)的《蛰园丛刻》本。

  孙兰,清初学者。字滋九,又名御寇,自号柳庭。南直隶扬州府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具体生卒年不详,一些书写为1630-1690年(如《地理学词典》)或1638-1705年(如《地貌学》),都缺乏依据。根据刘师培所著《左庵外集·孙兰传》等书,兰“明季为诸生”,“曾从西洋教士汤若望学历法”,得知他出生于明末17世纪20年代或稍前。据明亡以后隐居扬州北湖,“以布衣终”,“享年九十余岁”,终年在18世纪初。他青年时代便博览群书,尤精于六书九章之学。曾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1591-1666,Johann Adam Schall von)学天文、历法,“习推步之术,得其奥秘而归”(《柳庭舆地隅说· 自叙》),通晓西学。如在《大地山河图说》中绘有两幅半球图,并列举1京14省去北极度数(1京14省为清制,明制应为两京13省,可能后人根据清制修改),书中还采用地心、赤道、两极等术语。清军入关后,他放弃科举,不入仕途,课子以耕,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西方科学的影响下,孙兰主张讲求实际,经世致用。惜其著述大都佚失,仅存《柳庭舆地隅说》、《大地山河图说》(1卷)、《古今外国名考》(1页)。学术价值最大的是《柳庭舆地隅说》。孙兰还擅长书法和绘画。

  全书3卷,4论,32条,1.6万多字。上卷为“格理论”,共8条,5000多字;中卷为“推事论”,共8条,5000多字;下卷为“外方论”,有8条,另附“考证论”8条,共5000多字。书中论述了中国各地的地理形势、自然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其中对流水作用及其地貌形成较为精详。认为地形的形成,是流水作用的结果。“不有水气,天地何以生成?”水“淘洗数千年,而地形始著”。水之所以能塑著地形,是因为“水气避高趋下,洋溢怒张”,具有侵蚀能力。因而“损高以就卑”,“流久则损,损久则变。高者因淘洗而日下,卑者因填塞而日平。故曰变盈而流谦”。这里作者已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与堆积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指出在流水作用下高地与低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还深入分析流水“变盈流谦”的地貌形成过程有3种形式,“有因时而变,有因人而变,有因变而变”。“因时而变”指时间因素,即流水长时间作用于地表便改变地表的形态。书中说:“因时而变者,如大雨时行,山川洗涤,洪流下注,山石崩从。久久不穷,则高下移位”;“因人而变”指人为因素,即人类活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书中说:“因人而变者,如凿山通道,排河入海,壅水溉田,起险设障。久久相因,地道顿异”;“因变而变”指自然因素,即自然因素的变化改变着地表的形态。书中说:“因变而变者,如土壅山崩,地震山竭,忽然异形,山川改观”。孙兰总结前人(如沈括、徐霞客等)对流水作用的认识,以及本人在野外考察到的流水侵蚀与堆积的大量事实,在《柳庭舆地隅说》中提出了较完整的流水地形发育过程和理论,这在17世纪是难能可贵的,对中国和世界的地学发展都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书中还论及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具体河流地貌形态,如“阻而为峡,浅而为滩,深而为潭”。提及流水侵蚀在山地、陵谷等地形形成和海陆变迁中的作用。指出地貌发育是一个比人生漫长得多的过程,“每年渐渐成异,或为水激,或为地涌,或为人事之变迁,或为天灾之流行。久久成异,人寿几何,潜移默夺,而不知其迹遂不同也”。

  该书更大的价值是记录了孙兰革新中国传统地论学的主张。指出舆地之书(中国传统地理学书籍)仅仅是“志其迹”、“记其事”,这是很不够的,应该是“说其所以然,又说其所当然”,研究“何以为山,何以为川,山何以峙,川何以流,人何以生,国何以建,山何以分支制派,水何以输口传流……”(《柳庭舆地隅说·自叙》)。在300年前,该书已提出要把地理工作从单纯的描述提高到解释的高度,这是该书对中国和世界地理学发展史的又一重要贡献。

  刘师培在《孙兰传》中对《柳庭舆地隅说》一书,给与了妥切的评价,“使明清之交,人人能读兰书而发扬光大,则吾国格物致知之学,当远迈西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赏析  赏析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