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又名 《扬子》、《扬子法言》,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扬雄(见 “太玄”)著。本书在宋代就有多种刻本流传。清嘉庆间,有秦恩复仿宋刊本即《诸子集成》本,以及李赓芸刊抱经堂校定本。光绪二年浙局《二十二子》本。另有 《四部丛刊》景印秦刻本和 《四部备要》本。近人汪荣宝著《法言疏证》、《法言义疏》,内容较为详备。
《法言》全书13篇,每篇为1卷,模仿 《论语》写成。约4万字。除《法言序》外,篇目为 《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问明》、《寡见》、《五百》、《先知》、《重黎》、《渊骞》、《君子》、《孝至》。《法言》尊圣人,谈王道,主要宣扬儒家传统思想。它推崇孔子,将孔子与尧舜禹文武周公并论(《问明》)。认为离开儒家的 “五经”而好读 “诸子”,那就不能 “识道” ( 《寡见》)。批评老子 “棰提仁义,绝灭礼学”(《问道》); 庄周、扬朱“荡而不法”; 墨翟、晏婴“俭而废礼”; 申不害、韩非 “险而无化”; 邹衍 “迂而不信” ( 《五百》)。但在 《问道》 中又肯定老子 “言道德”、庄周“少欲”、邹衍“自持”的主张。哲学上认为“天地交,万物生”(《修身》),天地产生万物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认为事物在变化过程中有“因”(继承),有“革”(变革),指出 “可则因,否则革”(《问道》),对古代文化,主张“新则袭之,敝则益损之”(同上)。提出 “自然之道”就是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君子》),驳斥了长生不死的迷信观念。对传统的占天术持否定态度,“史以天占人,圣人以人占天”(《五百》),强调人事的吉凶 “在德不在星”。提出政权的得失,在于人为,项羽败亡是“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重黎》),从而否定了神权论的历史观和五德终始的宿命论。书中重视知识的运用,认为 “学,行之,上也” ( 《学行》),“夫智 (知),用不用,益不益,则不赘亏矣”。重视验证,提出 “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问神》)。在人性论上修正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论,提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修身》)。认为“性”包括“视、听、言、貌、思”,后天的学习可以 “修性”,“学则正,否则邪” (《学行》)。
《法言》站在拥护古代儒家学说的立场上驳斥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学说,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它对谶纬迷信和神仙方术的批判虽然不够彻底,但在两汉之际神学弥漫的年代里,仍起了进步的作用。《汉书》本传称,扬雄死后,“其《法言》大行”。以后桓谭和王充的无神论思想都深受其影响。司马光亦推崇此书,自称:“少好此书,研精竭虑,历年已多”。
《法言》文字“简而奥”,所以长期来对它的研究,都偏重于对文字的注释。自汉至北宋,为之注释者时有其人。司马光集当时存世的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秘四家注和音义,著成《法言集注》。清代汉学复兴,《法言》再度为人重视,王念孙父子以及孙星衍、孙诒让、俞正燮、俞樾等都对它作了考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