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集。四十一卷。明王廷相撰。由其本人编定。最初编定于前嘉靖十五年(1536年)。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生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卒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河南仪封(今河南省兰考县)人。弘治十五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任兵科给事中。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正德三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为亳州判官。后授监察御史。由于宦官诬陷,被捕入狱,并被谪为赣榆县丞。又迁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山东提学副使,有政绩。嘉靖年间历任湖广按察使、兵部左右侍郎、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因郭勋事受牵连,罢归田里。
王廷相一生好著述,无论是仕宦途中,还是罢官在家,始终著述不辍,因此,著作宏丰。他在翰林院时撰有《沟断集》,任侍御时著有《台史集》,贬官赣榆时著有《近海集》,在松江时作有《吴中稿》,在四川时有《华阳稿》,在山东时著有《泉上稿》,守制时有《家居集》,在湖广时有《鄂城稿》,任侍郎时有《小司马稿》,在南京时有《金陵稿》,此外还有他的两部重要哲学著作《慎言》和《雅述》等。
《王氏家藏集》正是由《沟断集》、《台史集》、《近海集》、《吴中稿》、《华阳稿》、《泉上稿》、《家居集》、《鄂城稿》、《小司马集》、《金陵稿》这十部著作中的大部分篇章构成的。全集四十一卷,可分为三类:卷一至卷二十为诗,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二为杂文,卷三十三至卷四十一为杂著。
《沟断集》辑成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收有《癸亥元日》等诗赋文,共两卷。明代高儒的《百川书志》中说:“《沟断集》二卷,浚川子故作,自弘治迄下,凡二十六祀,诗赋文一百八首。”
《台史集》辑成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台史集》共二卷,辑录了王廷相自明正德四年(1509年)——正德八年(1513年)共五年所作的诗文赋共一百四十五首。其中有《入关》、《四十述志》等诗,主要表达了他当时的志向和情怀。
《近海集》辑成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有《清河夜泊》、《孤雁》、《海上寄价夫》、《海上秋望》、《梦讯帝赋》等篇。王廷相在《近海集序》中说,自己虽被贬赣榆,但正因此使他能得以近海,欣赏大海的丰姿和浩茫。关于海上有蓬莱、方丈等神山的说法,虽属无稽,但却能使人忘却被贬的苦闷而神游于尘埃之外。表达了自己热爱大海、充满乐观的情怀。
《吴中稿》辑成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内有《苦旅赋》、《王别驾画像述》等篇,大多是表达王廷相的怀乡之情。如在《苦旅赋序》中,王廷相说明自己自遭谪斥以来,飘沦转徙于江海之涯,已有四年,其间常有思归之念,因此称之为“苦旅”。
《华阳稿》辑成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内有《芝秀篇》、《过阆州》、《成都客星歌》、《胡桃沟行》、《六番》等诗文杂说共三百余首,主要是王廷相在四川居住三年所作。至于编辑《华阳稿》的动机,王廷相在《华阳稿序》中说,这好比云生于山,蒸腾于天空,然后龙乘乎云,感而为雨。龙并不知道为什么它要这样做,但下雨无疑可以润泽万物。表明王廷相辑成《华阳稿》,是希望此稿能有益于世之教化。
《泉上稿》辑成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收录了王廷相督学山东时所作的诗文,内有《登济南城楼》、《叙齿录后序》、《治盗议》、《怨天谣》等诗文60首。在《治盗议》一文中,王廷相提出,治盗最重要的,是歼灭盗首,此外不应过多追究。因为治盗的目的在于安民,而戡定乱略之后,过多地追究,必然使贪官污吏借此获利,而冤狱横生,最后不但不能安民,反而是扰民了。
《鄂城稿》辑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正值王廷相在湖广任职期间。内有《登黄鹤楼歌》、《思归行示旒》等篇。在作《思归行示旒》时,王廷相年已五十,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慨叹:“尔不闻,陶朱旧是鸱夷子,三致千金富谁比。生儿不才成祸胎,何似扁舟五湖水。尔不见,梁王贵盛倾九陔,兔园鹿苑如蓬莱。楼观荧煌照星斗,邹枚侍从群仙才。百年生命欻奔电,早时荒冢生莓苔。”
《家居集》辑成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当时王廷相正在家守制。共收诗文三十二首,其中铭文二十六首。内有《明处士李先生墓志铭》、《告佛文》、《悼仲默用修》、《答时仇茂》等篇。在《告佛文》中,王廷相表达了他对佛的虔诚恭敬之情。文中说:佛戒不杀,广布慈悲,由此我的父母设置佛像,随时瞻拜,但我父母死后,无人照拂佛像,致使像上尘垢日积,因此现在靖普济寺沙门把佛迎走,使佛隔离嚣俗,永得安宁。
《小司马稿》中收有《行边》六首,《与胡静庵论土鲁番书》等。《与胡静庵论土鲁番书》作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当时,土鲁番以武力抢占哈密,廷议闭关绝贡,已有四年。后来,吐鲁番因内乱,请求重新向明朝廷上贡,朝臣有的允许,有的反对,展开了一场辩论。王廷相在《与胡静庵论土鲁番书》中则提出了置哈密存亡不顾,允许通贡的主张,并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最后,明世宗终于采纳了王廷相等人的主张,使河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金陵稿》中收录有《答段时卿》、《答曹仲礼》、《答刘养和》、《答内守备赖公等书》、《李空同集序》、《广文选序》等篇。其中,《广文选序》作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集中地阐述了王廷相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文中说:“文者,载道之器,治迹之会归也。……乃惟大人硕儒探元挈要,先之修性体道以敦其本,又能察于君臣之政,观夫天下之势,达乎民物之情,则文之质具矣。从而立也,其道真,其业实,无诞美,无虚饰,参诸六经之旨,靡所差别。”
王廷相的著作,曾受到明清之际黄宗羲的高度赞扬。但是,黄宗羲以后的清代学者就很少谈到王廷相的著作了。自清初以来,王廷相被正统儒家斥之为“乖僻”,因此,他的著作一直得不到广泛流传。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王廷相的著作,才重新被人们发掘和重视。
《王氏家藏集》的版本,除了上面提到的由王廷相编定的四十一卷本外,至少还有以下七种版本:(一)二十卷本。(二)三十卷本。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由奉政大夫河南通省驿传盐法兵备道按察司佥事杨时荐捐钱重刻。不过,它只是四十一卷本的前三十卷的重刻,并未增加任何新的内容。(三)五十四卷本。它可能是四十一卷本加《慎言》十三卷而构成的。(四)五十六卷本。此本卷一至卷二十为诗,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三为杂文,卷三十四至卷四十一为杂著,卷四十二至卷五十四为《慎言》,卷五十五至卷五十六为《雅述》。(五)六十卷本。它是在四十一卷本的基础上,加上《丧礼备纂》、《慎言》、《雅述》等篇构成的。(六)六十五卷本。它可能是由《王氏家藏集》四十一卷本再加上《慎言》、《雅述》、《内台集》七卷、《丧礼备纂》二卷构成的。(七)六十八卷本。从以上七种版本的情况可以看出,它们正是在王廷相本人编定的四十一卷本的《王氏家藏集》的基础上,增减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