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完整的楚辞注本。十七卷。战国时屈原、宋玉等撰,东汉王逸注。注本成书于东汉安帝时。(屈原、宋玉参见“《楚辞》”)
王逸,字叔师。生卒不详。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人。东汉安帝元初中举上计吏,转校书郎。今本《楚辞章句》题“校书郎臣王逸上”,此书大概成于此时。顺帝时官至侍中,他的赋、诔、书二十一篇,及汉诗一百一十三篇多已散佚。
《楚辞章句》是王逸在刘向十六卷《楚辞》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所作《九思》与班固二序为一卷,加以注释的楚辞注本。书中各篇,王逸都作了序文,指明作者、写作时间、命题意义和主要内容。如他说《天问》是屈原被放逐,彷徨山泽,见楚国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画着天地山川和古代各种传说,因书其壁而问之;说《渔夫》本是屈原与江滨渔父问答之词,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这些都有参考意义。又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指出了楚辞在比兴手法上对《诗经》的继承。《章句》保存了不少古代训诂材料,至今很多楚辞注本也采用王逸之说。同时保存了王逸前代人的注说,其中也可能包括了刘向的说法。在书中用别人注释时写明“或曰”以与自己的注释相区别。王逸生于楚地,而又离战国时代不远,所以他指明的楚地方言很有助于楚辞的学习研究。至于《九章》各篇,王逸一概以为是屈原被放逐于江南时所作,就不一定确切;汉代由于经学盛行,有人称《离骚》为《离骚经》,王逸说“经者,径也”说屈原“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又说《九章》之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名也”说明王逸有望文生义之处。本书《九章·抽思》以下,注文往往采用隔句用韵的形式,如“哀愤结縎,虑烦冤也”,“哀悲太息,损肺肝也”,“中心结屈,如连环也”等可以说是本注本的一个特点。
《楚辞章句》是现在留传下来的唯一汉代楚辞注本,后人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及朱熹的《楚辞集注》都以这个注本为依据。萧统《文选》里所选《楚辞》全用了这个注本。
版本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黄省曾、高第刻本,明隆庆五年(1571年)豫章夫容馆刻本,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冯绍祖观妙斋刻本,明万历朱燮元、朱一龙刻本。又有,民国上海会文堂石印百大家评点本,民国上海会文堂诸子百家菁华本,商务印书馆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