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规。一卷。清末康有为撰。成书并刊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撰者事迹参见“《新学伪经考》”条)
是年康有为应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等人请求,于广州长兴里开堂讲学,因著是书以为学则,故后有陈千秋跋。
是书自序从论性出发,说明为学的重要性。认为性是人与禽兽共有的,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人能够学习,指出“顺而率性则愚,逆而强学则智。”要求人们大胆违逆常规,积习、勉力从学,以成博学之人。
正文共十一部分,具体论述为学之要,含“学纲”、“学科”、“科外学科”三个方面,“学纲”以孔子《论语》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言为纲,在“四纲”之下又规定了若干学目,分别归属德、智、体,在“游于艺”下还包括六小项,在“科外学科”方面又分校中校外两项,校中有演说,札记,校外有体操和游历,这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学生要在德智体几方面协调发展的思想。
在德育上,他提出了进行格物、励节、辨惑、慎独、主静出倪、养心不动、变化气质、检摄威仪、敦行孝悌,崇尚任恤、广宣教惠、同体饥溺等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强调为学当以仁为本,说:“周公、孔子垂学立教,以迪来士,皆以为仁也。”
在智育上,除传统的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外,增加了“经世之学”,而且对传统“六艺”有所改造,以“西学”之“图、枪”代替“中学”之“射、御”。
在体育上,强调音乐、舞蹈、体操、兵式体操的训练,开展游历活动。
其学习内容反映了中西学并存的时代特点,体现了旧式书院向新式学校的过渡,引进了西方新学,又保留了大量中国旧学,甚至包括经义、策问、诗赋、楷法等科举之学。但他提出了前人未提出的新内容,毕竟是有巨大进步意义的,梁启超曾说:“其教育专在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中国数千年无学校,至长兴学舍,虽其组织之完备,万不逮泰西之一,而其精神则未多让之,其见于形式上者,如音乐至兵式体操诸科,亦皆属创举。”(《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
是书刊行后影响颇大,多次翻印,版本有:光绪十八年(1892年)上海思求阙斋翻刻本;光绪二十年(1894年)羊城文升阁校刊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重刻本等。苏舆《翼教丛编》收湘潭叶德辉《长兴学记驳义》,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是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