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编年体史书。十六卷。撰者不详。成书于宋淳祐元年(1241年)至宋祥兴二年(1279年)之间。
清代著名藏书家张金吾根据书中遇‘昀’字则侧注‘御名’,认为作者当为宋理宗时人;《四库总目提要》则认为作者既可能是宋末时人,又可能是元代人。但书中出现的最晚年代是宋淳祐元年(1241年);全书避讳宋代当讳之字“贞”、“惇”、“完”、“玄”和“昀”;书中称宋朝为“国朝”,称宋军为“我师”,对金军称为“金虏”甚至“夷狄豺狼”;书中叙述元代得国缘由又多敌国传闻之词。根据这些来判断,作者当为宋末人。
南宋高、孝、光、宁四朝被封建史家誉为“中兴”时期。无名氏所撰《中兴两朝编年纲目》,记载了高、孝两朝的史事,《两朝纲目备要》或称《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则记载光、宁后两朝的史事。该书以纲目体体裁记述了自南宋绍熙元年至嘉定十七年凡三十五年的史事,依年月顺序记事。该书系根据宋光、宁两朝实录,兼采李心传史论编述而成。其记金元名义之事,追叙金源创业、谱牒职官,详载始末。是单行之书,非叙旧史之作。
《两朝纲目备要》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首先,书中大量援引了诏书和奏议的原文。《宋大诏令集》仅收入北宋各朝的诏令,《宋史》等比较常见的史书关于光、宁两朝的诏令也不很多,而《两朝纲目备要》引用的诏令原文达百条之多,且颇为详细。本书还详录了虞允文、赵汝愚、韩侂胄、真德秀等名臣及朱熹等人的奏议。光、宁两朝的实录和各种官方文件现在保存下来的很少,而《两朝纲目备要》中所载片断尤其显得珍贵。
其次,在叙述光、宁两朝所用篇幅和材料的原始方面,《两朝纲目备要》也非其它史书所能比拟。例如,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五卷,而记载光、宁两朝史事的却只有五卷、三万七千余字;无名氏撰《宋史全文》三十六卷,仅三卷是记光、宁两朝史事,约十六万字;陈��《通鉴续编》更少得只有三卷、三万二千字;薛应旗所撰《宋元通鉴》虽占用了十三卷,但总字数只有八万余字;王宗沐《续资治通鉴》和毕沅《续资治通鉴》也只分别只有五卷、四万余字和十一卷、十三万余字。《两朝纲目备要》的篇幅超过以上众书,达十六卷、近十八万字。另外,由于该书成书年代较以上诸书都早,所以材料更原始。
第三,《两朝纲目备要》可以补《宋史》之不足,两书可以互证。例如,蜀中之减重额、湖北通行会子、范祖禹之补谥以及何致罢制科等,足以补《宋史》所载不完备之处。两书中纪年和人物姓氏互异者可以互证。例如,《宋史·韩侂胄传》载薛叔似宣谕京湖、程松、吴曦同赴四川,邓友龙宣慰两淮,徐邦宪罢知处州,都在开禧四年,而《两朝纲目备要》则载为开禧二年; 《宋史·赵彦逾传》有中郎将范任,《两朝纲目备要》作范仲任;《赵汝愚传》有宜赞舍人传昌朝,《两朝纲目备要》作“昌期”;等等。
第四,《两朝纲目备要》提供了珍贵的少数民族史料,共四十多段,一万多字,约相当于全书一卷的篇幅。例如,该书详细记载了近代峨边、马边和雷波一带彝族的先辈“叙州蛮”和“虚恨蛮”的情况,包括其它史书未载或载之甚略的该族祖先的情况、该族在南宋时的地理位置、该族的生活习俗及与汉族的关系等。该书对“黎州蛮”、“雅州蛮”和“龙州蕃部”等活动情况的记载,也是一般史书所未载的宝贵资料。
最后,《两朝纲目备要》保存了许多有关川蜀地区的史料,纲目约占全书的八分之一。该书详细地记载了当时川蜀地区的重大政治事件;勾勒出川蜀经济的发展大势,反映出了封建官僚在经济领域内的斗争,详细记载了宋金战争的各个发展阶段。
《两朝纲目备要》拥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不仅因为其材料丰富,还在于它记载史事“据事实录”,继承了“直笔”的史学传统。该书叙次简明,议论平允,作者基本未有肆意歪曲失实之处。
《两朝纲目备要》对其后的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宋史全文》和毕沅《续资治通鉴》叙述光、宁两朝的史实多取自本书。
《两朝纲目备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其体裁既为纲目体,纲和目就应自始至终贯穿全书,但书中第一卷的前半卷却不分纲目,显得杂乱,而且所述内容超出光、宁两朝的范围。此外,书中个别内容也有欠妥之处。
本书最早的善本是宋刻元修本,还有三种影宋抄本,均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元明以来,世无刊本,罕见流传。现在流传最广的是《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它是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原书卷数已不可考。书中存在叙述失次、端委相混淆之处。商务印书馆影印有此书。解放后影印有《永乐大典》残本。这些都名为《两朝纲目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