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全国性总志。一百一十九卷。明陈循、高谷等编撰。成书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
陈循,字德遵。生年不详,卒于天顺五年(1461年)。泰和(今安徽省太和县)人,明朝永乐年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后官至光禄大夫、少保、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同知经筵事。遗著有《芳州集》、《东行百咏集句》。高谷,字世用,扬州兴化(今福建省莆田县)人,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景泰年间中选庶吉士,官至光禄大夫、少保、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同知经筵事。卒谥文义。
《寰宇通志》为明正统年间英宗下令修纂。纂修人员始拟效仿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遭很多人反对,但之后仍仿其书,以类书体纂修;书成后,英宗认为资料堆砌,失于明晰,繁简失宜,去取不当,于天顺初年诏命李贤等人以《寰宇通志》为基础加强综合概括,提炼精华,增删另修,到天顺五年(1461年)书成,英宗写序并赐名《大明一统志》刊行。
《寰宇通志》,首为凡例,次为目录,总裁与纂修人员名单,再为引用书目。
《寰宇通志》全书正文,以京师、南京及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三布政使司一级政区和“外夷”分区,每区再以其所辖府、州二级政区及都司、宣抚司、长官司、宣慰使司、招讨使司、千户所和“外夷”诸国立卷。卷下分门别类逐个记叙。所设门类,以京师顺天府、南京应天府最多,其它府、州次之,司、所、“外夷”诸国最少;门类最多的设有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城池、祀典、山陵、苑囿、公廨、监学、书院、楼阁、馆驿、堂亭、池馆、台榭、桥梁、井泉、关隘、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人物、科甲、题咏二十九个,次之者较上述缺城池、祀典、山陵、苑囿、楼阁、池馆、关隘而将监学与书院合并为学校、陵墓改为坟墓外共设二十一个门类,最少者设十几个门类不等。类下记述方式,建置沿革,按府、府直隶县、州、州辖县序列先后分方位记述其各个始端及演变,司、所、“外夷”诸国则多直接记述各自始端及演变;其它各类,府、州所辖大都按方位逐一记述起始演变或现状,司、所、“外夷”诸国以治所为中心按方位记述起始演变或现状。类之内容记述地理,郡名,只书前代所名;不设城池门类的府、州,其城郭附记于山川之下;名宦、人物,记其籍贯至乡,乡不明者记州县;楼阁、堂亭,未注废毁者则为尚存;僧道,附记于寺观之下;县属公廨、仓库、织染司局、阴阳医学等只记其一所,独学校例外均记。诸多内容记述,上限多追溯起始,下限至明景泰年间,囊括了二千二百余年全国各地的众多事物。
《寰宇通志》广征博引,采摭宏富,为《大明一统志》编修提供了十之八九的资料,对保存史料和地方文献具有重要作用。但《大明一统志》书成颁行后,《寰宇通志》即遭毁版之厄,固传世甚稀。
《寰宇通志》有明景泰七年(1456年)刻本,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立中央图书馆影印明景泰刻本,郑振铎辑《玄览堂丛书续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