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笔记。十五卷。五代王定保撰。书成于周显德元年(954年)以后。
王定保,生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卒年不详。自署琅邪人。唐光化三年进士。唐亡后,迁至湖南。后来他又入南汉主刘隐幕府,至刘䶮僭号之时尚在。《唐摭言》是王定保暮年所作,书成之时,他已然八十五岁了。据王定保自称他“乐闻科第之美,尝谘访于前达间。如丞相吴郡公扆,翰林侍郎濮阳公融,恩门右省李常侍渥,颜夕拜荛,从翁丞相溥,从叔南海记室涣,其次同年卢十三延让、杨五十一赞图、崔二十七籍若等十许人,时蒙言及京华故事,靡不录之于心,退则编之于简策。”
《唐摭言》十五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此书分为六十三门。清人卢见曾序称此书分为一百零五门。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分为一百零三门,与今足本同。此书是笔记体裁史书,它采用标题立目的体例,分门别类地详尽记述了有唐一代贡举制度及其有关的史事。
《唐摭言》第一卷中,概述了进士科的起源、兴盛、特点等史事。其中大量采录了官方的诏敕、法令等文献,并取材国史与实录等有关记载。第二卷中,论述了有关贡举的法令、特例及变更等史事。第三卷中记述了在放榜之后新科及第进士的狂欢、庆贺、宴会与谢恩、拜相、拜师和慈恩寺题名等名目繁多的各种仪式、惯例与风俗习尚。其中反映了唐朝富足繁华与举子一日成名后的狂躁和侈靡。在此卷之中并且存录了许多及第进士的轶事和当时他们所唱和的诗文与联句。在卷末还有《论》文一篇,对唐代三百年的进士科举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认为唐朝进士科愈来愈兴盛的原因是由于世风日下“贪名巧宦,得之为荣”等追求名利思想所致。这与唐太宗时设此科以广其教的最初本意恰恰相反。他的这些论断的确击中了唐朝进士科的弊病,从本质上揭露了唐末进士科的兴盛对于社会和文人命运与世风习俗的不良影响和摧残。第四、五、六三卷中记载了唐代人的轶事。其中包括节操、气义、师友、切磋,以及公荐、门生荐坐主、师友相荐等各项可褒赞、可存训戒的嘉言善行与复杂的科举内幕。第七卷以下,至第十五卷终,则是细分门类,详尽地记述唐朝进士科举中的各种各样的事例。这部分内容最多,共有五十九种名目,其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更是丰富而且典型。这些内容几乎把唐朝进士科举中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以及科举中的各种典型事例与唐朝士大夫阶层对待科举的态度和不同反响,并各科的丑闻和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贬黜遭遇等,统统包括其中。
《唐摭言》是记载唐代史事最著名的笔记之一,它在史学研究上的贡献是非常卓越的。可以说它是一部内容丰富、材料典型、涉及方面广的唐代科举史史书。它既论述了唐代进士科的源流、兴盛与变迁,又记载了唐代进士科举制度的种种法规、故例和各种仪式,而且还总结了进士科举制的特点、社会影响和由此可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与弊端。它大量地保存了唐代科举制度的文献,以及大量地记载唐朝诗人文士的史料。这些内容,都为史志所未及的珍贵史料。它是研究唐代科举制度的最基本史料。尤其是对于研究唐代文人风貌等各方面问题,此书所载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典型而具体的丰富史料。它对于研究历史、文学史,以及考证文学名人的事迹,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次,《唐摭言》中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诗文及其片断章句。而这些内容多是其它文集、别集等书籍所缺载的。它对于研究唐代诗歌文学也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宋人计有功辑《唐诗纪事》时,曾就从《唐摭言》中采取了不少史料。所以此书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贡献。
《唐摭言》所载内容较为可靠。虽然王定保自称此书是他谘访前达及与同年谈论内容的笔记,但实际上从各篇所录内容分析,其中绝大多数是采用当时尚存的国史、实录等官方文献,以及同时或前代士人的诗集与各种稗史札记等文献,加之他勤于闻问讨教,著成此书。因此,《唐摭言》书中所载内容颇为可靠,可以作为研究、考证历史的依据,增强了此书的史料价值。
《唐摭言》流传绝少,明有商维濬《稗海》本,为节刊本。清人依抄本重刻才有完书流传。清刻本主要有雅雨堂刻本、张海鹏的《学津讨原》本。清《四库全书》也收录了此书。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以雅雨堂刻本为据,并照《学津讨原》本补正了若干文字,排印出版。一九六零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再版。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根据中华书局再版本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