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检《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地名的工具书。一册。今人王天良编。初刊于一九八○年。
此书根据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国志》点校本编制,收录《三国志》及裴注中属于政区的州、郡、郡国、属国、县以及城邑、乡、里、亭等县级以下的地名,山川、湖泊、海洋、洲、陂泽、池塘、津渡、堤堰、关隘、塞、坂、岭、桥、宫、殿、门、台、苑、坞、陵、园、观、庙、馆、仓、地区、道路名等一概予以收录。自先秦至西晋初的国名,均作为地名收入索引,其中国名与朝代名的名称相同的,只收国名,朝代名不录,如“秦”统一前作为国名收录,统一后作为朝代名不收。先秦至三国时期国名相同的很多,根据不同时期和性质区分为三类:先秦的国名(或地区)以及后代人以先秦的国名作为当时的区划(地区)的;秦汉之际的封国和汉初分封的王国;两汉、三国时期的郡国。分别以数码代替,以资区别。少数民族以族名作为国名的予以收录,否则不收,如朝鲜、大月氏、扶余、南越等作为国名或地区名收入,匈奴、鲜卑、武陵蛮、太原戎等不予收入。地名与官名相连而具有政区概念的,收录其地名部分,如荆州牧、陈相等,“荆州”、“陈”作为地名收入;用地名作为人名的职称,其地名实指人名的,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所封的国君意指人物的,其地名与国名均不收入;以地名作为封爵、谥号、称号的,其地名也不收,如九江王、广平侯中“九江”、“广平”皆不收录。一地名有其他称谓如简称、别称、异称的,以常用称谓作主目,其他称谓作参见条目,括注于主目之后,主目和参见条目均分别列目。同名而异地异类的地名分别列目,括注其性质或类别;同名同类而异地的地名,注其性质及隶属于政区的名称。属古字通用的地名分别列目,注明互见。地名后注出在《三国志》及裴注中所见的卷数和页数。一地名同页出现两次以上只列其首见的,跨前后两页同一段落的,也只列出现于前一页的数码。采用四角号码检字法编排,书后附笔画检字。裴松之注增补了许多重要史料,此书将裴注中的地名一并收入,便于集中检索《三国志》中的地理资料。
有一九八○年中华书局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