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诗选集。三集。清初顾嗣立编选。最终刊成于嘉庆三年(1798年)。
顾嗣立,字侠君。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卒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博学工诗,著述宏富。曾被召入京分纂宋、金、元、明四代诗选及《皇舆全览》等书。康熙五十一年会试,特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以散馆改授知县,移疾而归。他年轻时即留意元人诗集,并着手编选《元诗选》,可以说《元诗选》是他一生倾全力而未完成之力作。
本书初集编成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次年由顾氏秀野草堂刊行;二集刊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三集刊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顾嗣立在世时癸集虽已编目,并在秀野草堂开刻,但不久即谢世,故未能最后成书。过了十余年,其门人席守朴编成并补刊剩余部分,但并未印行。经战乱旧版散失,守朴之子席世臣又在顾嗣立的曾孙顾果庭处寻得已刻之版和未刻之稿,又经十载,终于在清嘉庆三年(1798年)刊印成书。这个癸集印本后来又在战乱中亡佚。现存之癸集乃席世臣之曾孙席威根据残存旧印本与扫叶山房之藏版,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新刊印成书的。
全书分初、二、三集,每集再分为甲至壬九集,甲至辛八集为有专集可据者,壬集则编入方外、闺秀等。另以癸集来专门收录不成卷帙之作及零篇断章。每集都收约一百位诗人的诗集,加上附见者,初二三集共收三百四十家,均未编癸集,而癸集共收二千三百多家,其中籍贯时代不明的四百二十家,共收诗人二千六百多。
本书之首有宋荦作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的序,序中说:“论者谓元诗不如宋,其实不然,宋诗多沈僿,近少陵;元诗多轻扬,近太白。以晚唐论,则宋人学韩、白为多,元人学温、李为多,要亦娣姒耳。间浏览是编,遗山、静修导其先,虞、扬、范、揭诸君鸣其盛,铁崖、云林持其乱,沨沨乎亦各一代之音,讵可阙哉!”这样来评价有元一代之诗应说是中肯的,并不过分。元诗往往被世人轻忽,是不公允的。赖本书之编选,大量元人之诗作幸得保存至今,其功不可泯。
《四库全书》编定时,《元诗选》尚未印全,尚缺癸集,而已刊部分则全部收录,并评价之曰:“每人下各存原集之名(指原有专集者而言),前列小传,兼品其诗。虽去取不必精当,而网罗浩博,一一采自本书,具见崖略,非他家选本饾飣缀合者可比。有元一代之诗,要以此本为巨观矣。嗣立称所见元人之集约四百余家。方今诏采遗书,海内秘藏,大都辐辏,中间如嗣立所未见者,固指不胜屈。而嗣立所见今不著录者,亦往往而有。差相距五六十年,隐者或显,而存者亦或偶佚。残膏剩馥,转赖是集以传,正未可以不备为嫌也。”这一评价同样也是很中肯的。提要虽说“海内秘藏,大都辐辏”,并云顾氏所未见者“固指不胜屈”,而事实上《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元人集子,包括存目者,亦仅一百四十五家。由此更可证嗣立通过各种途径采集元人诗集用力之巨,是空前的。
本书虽称为“选”,是对有专集之家而言,确是未全收而是选收,而对网罗散佚而言,其功实不在选,而在挖幽存佚。更有不少原有专集而今已不存者,则全赖此书而得存选集,选集亦已成存世之全集了。总之,在《全元诗》编订问世之前,有本书在,亦可粗见有元一代诗歌之全貌。
本书除秀野草堂原刊本及《四库全书》本外,别无他本。乾隆时顾奎光取其书复加汰选,并参考诸家定本为《元诗选》七卷。且不论其选择之欠精,从顾嗣立《元诗选》广搜散佚之学术价值而言,顾奎光之选则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的。中华书局标点整理《元诗选》于一九八七年一月初集出版,凡三册;一九八七年七月二集出版,凡两册;一九八七年十月三集出版,凡一册;而癸集至今尚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