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原音韵》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韵书。二卷。元周德清撰。成书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

  周德清,字挺斋,生于宋帝昰景炎二年(1277年),卒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江西高安人。工乐府,精通音律。泰定年间在大都展开了“正语作词”的论争。周德清主张“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泰定元年秋,《中原音韵》成书。后周氏对此书多次修订,元至正元年(1341年),在吉安刊行。

  此书与以往韵书体例大不相同。前一卷为韵书,列有韵字;后一卷为附论,列有“正语作词起例”以及作词诸法。书中有作者自序,阐述此书缘起及概况。全书不标反切,也无释义。是书将“平水韵”压缩为十九部,即: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监咸、十九廉纤。每部之内按平(含阴平、阳平)、上、去三声分别归纳同音字。同音字聚为一个字群,字群之间用○号隔开○如东钟平声阴:

  东冬○钟锺中忠衷终○通蓪○松嵩……

  关于此书的声母系统,说法不一。罗常培认为有二十声类,赵荫棠认为有二十五声类,陆志韦认为有二十四声类,杨耐思、宁继福定为二十一声类。其间的分歧在于“知章庄”三组字是否拟为两套声母,见组是否分两套声母,疑母是否要独立。

  此书韵母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只存有阴声韵和阳声韵部,没有入声韵部;新出现了支思和车遮两个韵部;桓欢部和寒山部分立;阳声韵仍然存有[-m]、[-n]、[-η]三类韵尾的分立。

  《中原音韵》声调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平分阴阳所呈现的基本规律是清平变阴平,浊平变阳平。浊上变去是指中古语音的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中的上声字,在《中原音韵》里都变为去声字。入派三声的基本规律是中古全清、次清入声派作上声,全浊入声派作阳平,次浊入声派作去声。其具体情况如下表:

  入派三声清声全浊次 浊韵母合计

  入作平8172//180

  入作上3321023347

  入作去1118818208

  总计34118319021735

  (此表录引《古汉语音韵学述要》何九盈著)

  关于《中原音韵》入声性质,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中原音韵》没有入声,派入三声的原入声字,已经分别属于所派入的平、上、去声,即派入平声的就是平声字,派入上声的就是上声字,派入去声的就是去声字。有学者认为当时实际语音中仍有入声字,《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只不过是为词曲用韵而设。

  本书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韵书。它打破了以往传统韵书的体制,根据实际语音,简化了韵部,改变了四声分类法,所反映的音系基本符合十四世纪北方语音的情况,是研究近代北方语音的重要资料。同时,它也是当时文人创作北曲的准绳性著作。

  版本有卓从之厘定本(刻于至正辛卯即公元1351年,载《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首),此本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据北京图书馆藏本影印。明正统六年讷庵本,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瞿氏铁琴铜剑楼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原音韵》以此为底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原  中原词条  音韵  音韵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