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先秦、两汉诸子语言的训诂学专著。三十五卷。
清俞樾撰。成书于咸同年间。(撰者事迹详见“《群经平议》”条)
俞樾在本书的自序谈到,《诸子平议》成书于《群经平议》之后。撰写这部书的原因有二:第一,虽然圣人之道具在于经书,但是先秦两汉诸子的著作也都各有他们的精湛见解。其中虽然有申不害、韩非子那样的刻薄,老、庄、列子那样的怪诞不经,但这些文字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迥异于他人的呼声,决不象后世之著,剽窃陈言,随声附和,毫无个人见地与独立思考。第二,先秦两汉诸子之著作,往往能够佐证和诠释经书,可以看作经部古书之佐翼。由此看来,二《平议》之研究,当是同时进行的治经须借证于诸子,而研究诸子,又可以更好地体会经书。经部和子部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如此,但勒成一帙却有先后。《群经平议》在先,《诸子平议》在后。这些子部书包括《管子》、《晏子》、《老子》、《墨子》、《荀子》、《列子》、《庄子》、《商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春秋繁露》、《贾谊》、《淮南子内经》、《杨子太玄经》、《杨子法言》共十五部。其书开雕于同治六年丁卯,竟刻于九年庚午。
俞樾研究诸子著作,或用理校,或用经书校,或推其假借本字以求原义,或训诂专著来诠释。例如卷十三《荀子·王制篇》“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条。俞樾认为“上以字衍文。‘是大者之所以反削也’,与上文‘是强者之所以反削也’正相对。”从对仗的修辞格校出第一个“以”字是衍文。卷七《晏子春秋·问上篇》“不权居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俞樾说:“王氏念孙据《群书治要》以居字为君字之误,非也。权居与称位相对,‘权’犹‘称’也,‘居’犹‘位’也。若作‘权君’,则义不伦矣。古之君子所居虽卑,所行则高;所居虽污,所行则洁,是谓不权居以为行。”先训其字义,再推文理,指出王念孙的错误。(同篇)“谗佞之人隐君之威以自守也。”俞樾说“古依隐同声。《广雅·释器》曰‘衣,隐也。’《释名》释衣服曰:‘衣,依也。’是隐与依声近谊通。此隐当读为依,‘依君之威以自守’正与上‘社鼠’之喻相应。”先考上古依隐同声,继而用《广雅》 “衣,隐也”之诂训和《释名》“衣,依也”推出隐可与依通,将这句不甚明了的句子释得明明白白了。卷十九《庄子·庚桑楚篇》“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俞樾说:“得字疑衍文。《庄子》原文盖作‘正秋而万宝成。’《周易·说卦传》‘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正义》曰‘正秋而万物皆说,成也。’即本庄子之义,是其证也。得字盖涉下句‘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因而误衍。‘春气发而百草生,正秋而万宝成’文义已足,不必加此一字与上句相丽偶也。”这是用《易经·说卦传》来考证传世的《庄子》“正得秋而万宝成”中的衍文,又借《周易正义》“正秋而万物皆说,成也”来佐证,指出历代传写之误。卷十四《荀子·天论篇》“天行有常”。俞樾指出“《尔雅·释宫》 ‘行,道也’。天行有常即天道有常。杨注曰‘天自有常行之道’,则道字反为增出矣。”前人不晓得“行”即“道”也,画蛇添足,多释出一个道字,把“行”误作“运行”来解了。
当然,俞樾对这些子书的校释,尚有可商榷的地方。有些条目的讨论失之臆断,读者应该参比其他学人的注疏去研究。
是书有同治九年双流李氏念劬堂校刊本,是作者的门生、友朋们集资刊印行的,前有俞樾刻书序。又有光绪二十五年《春在堂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