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别集。三十卷。明李攀龙撰。成书于明隆庆年间。
李攀龙,字于麟,号沧溟。生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卒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九岁丧父,家庭贫困,刻苦自励,发愤为学。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顺德知府、陕西提学副使、浙江参政、河南按察使等职。他是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主持海内文坛近二十年,主张复古,对明代文坛曾产生重要影响。
《沧溟先生集》三十卷,其中诗十四卷,文十六卷,另有附录一卷。分体编次。李攀龙论文,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主张文复秦汉之古,诗复盛唐之古。其散文不过是对秦汉散文的生吞活剥,刻意追求古奥艰涩。形式上刻意求古求雅,思想内容上却显贫乏。
《沧溟集》中的诗歌成就要比散文高一些,对文坛的影响也大些。他学诗刻苦,下过苦功,不过都是在形式上。他的一些拟乐府诗,摹拟古人,亦步亦趋,也少新意。有的诗仅把古人的作品改动几个字,如《拟陌上桑》,便称是新作,这种拟古几近剽窃抄袭。他的近体诗,特别是七言近体要好一些,有些清新可读之作,如《平凉》等诗篇,气势雄浑,语言刚健,读罢令人为之一振。但由于作者注重摹仿,缺乏创新,风格单调,很少变化,读后令人有雷同重复之感。对此后人毁誉不一。赞者誉之为高华杰起,一代宗风,语近情深,已臻高格。贬者则指责他的诗集不过是几十个字,几十句话的重复堆砌而已。
总的看,《沧溟集》本身的文学价值虽不高,但作为文学资料,对文学史和古代文艺思潮研究仍有参考之处。
《沧溟先生集》明清两代都有刻本流传。较为重要的版本有:《沧溟先生集》三十卷,附录一卷,明刻本,卷首有明隆庆六年(1572年)张佳胤序;明万历间吴兴徐氏重刻本,三十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沧溟诗集》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长沙张氏湘雨楼刻十四卷,附录一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