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因与《内经》并重,故又有《内、难》之称。中医学经典著作。一卷。原题秦越人撰。据文献考证,其成书年代当在东汉以前(一说秦汉之际),即《内经》之后,《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前,而且是经较长时间不断修改补充而成。
秦越人,战国时渤海鄚郡(今河北任邱)人,战国时期著名医家。约生活于战国初,因其医疗经验丰富,治病随俗应变多有奇验,故世称之为“扁鹊”,据《汉书·艺文志》载著有《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均已亡佚。故《难经》为托名越人之作。
本书以解疑释难问答体例进行撰述,主要以基础理论为主,阐释《内经》,并有所发挥,亦论述了某些病证。全书共设八十一难,其中一难至二十二难,主要论述脉学,包括脉诊的意义、脉应四时及脉诊内合五脏等。并突出地论述了独取寸口的切脉方法,为后世通行诊脉切按寸口奠定了基础;二十三难至二十九难,主要论述经络,包括经络的长度及循行次序、阴经阳经脉气竭绝的症状及预后、十五别络及奇经八脉的意义、循行及病候;三十难至四十七难,主要论述脏腑,包括脏腑之生理功能、表里相合关系、解剖形态、营卫气血的生成与循行,特别着重探讨了三焦和命门,为后世研究三焦,创立命门学说奠定了基础。此外亦对消化系统及七冲门的生理作用和八会穴的部位、主治进行了形象的具体描述;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主要论述疾病,包括“正经自病”与“五邪所伤”、疾病传变与予后,以及五脏积病、五泄、伤寒、癫狂、头痛、心痛及四诊等内容;六十二难至六十八难,主要论述腧穴,包括井、荥、俞、原、经、合等穴的命名、阴阳五行属性、脉气出入、主治作用,以及阴募、阳俞的意义;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主要论述针法,包括补母泻子、刺分四时、针刺深浅、迎随补泻、刺井泻荣方法、四时制宜刺法、补泻方法和步骤、针刺压手和补泻关系,以及出针、进针、候气等内容。
难经之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是创立并阐释“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的三部诊脉方法;二是提出了不同于《内经》的三焦、命门学说;三是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与病证;四是论述了五腧穴、原穴及募俞穴位的作用;五是提出了广义伤寒、五脏生积、六腑成聚等问题。从而起到补《内经》之不足,促进中医学理论之发展的作用。
现存主要版本明刻《医要集览》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