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经》进行分类编订的注本。原书三十卷。隋杨上善撰注。现行版本为清萧延平依据从日本获得的唐人卷手抄本,本书还参考其他一些抄本,以及《素问》、《灵枢》等书,进行校正编次而成。共二十三卷。成书年代不详。
杨上善,籍贯及生卒年无考,据《古今医统》载,杨氏在隋大业年间曾任太医侍御,精于医术;或云其曾任太子文学之职,很有名望。杨氏为注解《内经》最早医家之一。萧延平无考。
本书是最早对《内经》进行类编和作注的本子。从南宋时起,即已湮没,至清代光绪年间在日本始获得日人抄本(据考,其抄录年代相当于我国唐僖宗光启三年,即887年),影录回国,方使我国又重有该书之传本。
本书原缺第一、第四、第七、第十六、第十八、第二十、第二十一等七卷,其它各卷亦有部分残缺。近年在日本,又发现了原缺的第十八卷、第二十一卷及第二十二卷全文,故国内已有内部复印卷本。
本书从分类、注释和校勘三方面对《内经》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杨氏将《素问》和《灵枢》原篇折散,再按内容重新分类编次。即卷二为摄生;卷三为阴阳;卷五为人合;卷六为脏腑;卷八至卷十为经脉;卷十一为腧穴;卷十二为营卫气;卷十三为身度;卷十四至卷十五为诊候;卷十七为证候;卷十九为设方;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三为九针;卷二十四为补泻;卷二十五为伤寒;卷二十六为寒热;卷二十七为邪论;卷二十八为风论;卷二十九为气论;卷三十为杂病;附篇则载《太素》遗文及杨氏原注。《内经》理论经杨氏如此分类编注,则更为系统,而且初步勾划出了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体系轮廓,其分类虽较繁杂,但却无支离破碎之弊。此外,本书以《说文解字》和《尔雅》为根据,对《内经》的部分文字进行了诠释与校勘,其训诂优于王冰注本,其注释则较为精当,多有阐发,从而使经文更加易于理解。而且,在注释中引录了不少古典医著的佚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总之,本书确是一本研究《内经》学术的重要的参考文献。
本书现存主要版本有:日本天保五年(1834年)奈须恒德写本、日本天保十年(1839年)坂立节春璋和倩皋写本、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通隐堂刻本、一九二四年兰陵堂仿宋嘉祐刻本及《丛书集成》本。一九八一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曾铅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