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电视剧《小舍得》在热播,很多舆论说这部剧在散布教育焦虑。但实际上,我作为一个五年级小学生的家长,看到的现实,感受到的状况,差不多就是电视剧里演的这样。
有人家的孩子是夏欢欢,父母类似夏君山和南俪,采取兴趣式教育,把希望寄托于孩子的内部动机,觉着孩子不用那么费心教,跟着天性走就好,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支持他(她)做什么,孩子不感兴趣就假装不重要。
但实际上,夏欢欢这样的趣娃也会有自己的烦恼,比如她会因为数学成绩只有四十五分而被同学嘲笑到哭。
然后在这种外部刺激下,哭着要上奥数班。
有人家的孩子是颜子悠,父母类似田雨岚,采取鸡娃式教育,不断催促孩子学习、上培训班、争取各种荣誉,企图通过各种外部动机来刺激孩子奋勇向前,成为牛娃。
这样的孩子看起来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实际上,他们自己的感受却并不好,比如颜子悠就觉得妈妈爱的不是他而是考满分的他。
鸡娃不行,趣娃也不行,那到底怎么做才行呢?
2:
实际上,鸡娃和趣娃两种方式,各有特点。
鸡娃的家长,往往忽略孩子的内部动机,只从外部进行刺激,希望通过外部动机把孩子刺激得孩子鸡血满满奋勇向前,一路拼杀成为精英。
这种方式短期有效,但持续的、长期的使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尤其是自我决定需求比较高的孩子),会产生很多副作用,比如孩子会感到厌倦、麻木,比如孩子可能因为无法掌控自己的节奏而丧失自主感和内驱力,比如孩子的安全感可能会明显下降或丧失,总担心自己拿不到好成绩爸爸妈妈就不爱自己。
趣娃的家长,通常更看重孩子的内部动机,觉得孩子不用刻意地教育,等他(她)自己准备好了、觉醒了,你只要在背后支持孩子,他们就可以靠内驱力快速成长。
这种方式看起来给了孩子很大的自由空间,对自我决定程度高的孩子也会有比较好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有成绩排名,有同伴比较,有老师评价,如果孩子自我决定程度较低或者成长节奏和同龄人不同,那就会被这些外部评价打击,自我价值感变低、自我否定,甚至逃避现实。
鸡娃和趣娃这两种方式,底层是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这两种动机并不矛盾,而是有机关联、互为补充的。
孩子具有自发性,可以在内部动机的驱使下长期自主学习,同时孩子也有社会性,可以在外部动机的刺激下短期奋发向上。外部动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或者增强内部动机,而内部动机有时候也会通过外部动机显现出来。
我画了一张图,描述了鸡娃(外部动机)和趣娃(内部动机)这两种教育方式之间的关系。
在这张图上,横轴表示家长使用外部动机的程度强弱,竖轴表示家长使用内部动机的程度强弱。
两条蓝色斜线之间,是平衡区间,表示家长通过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刺激孩子学习的比例相对平衡,孩子在这个时候也处于较为平衡的状态,不会有明显的撕裂感。
结合这个图,我来描述下教育孩子的四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A①,家长忽略孩子的教育,在两个方向上给予的支持和刺激都很弱,他们既不关注孩子的兴趣,也不在意孩子有没有取得什么外在成就。
这是典型的生而不教,是一种假平衡。孩子在这种环境下,自我发展的好坏、学习的好坏、兴趣的有无,基本上随机的。
第二种状态是A②,家长重视孩子的兴趣、想法等,孩子想做什么就支持什么,不想做就不做。
这是根据孩子兴趣来培养,孩子类似《小舍得》前两集中的夏欢欢,如果孩子的兴趣刚好和学校的学习科目不匹配,就容易受到外部评价的刺激,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第三种状态是A③,家长更重视外部评价体系,集中火力使用各种外部激励来刺激孩子学习,家长说了算,你喜欢不喜欢都得给我往前冲。
这是鸡娃的方式,孩子容易慢慢和自我失去联结,失去自主感,厌倦、麻木,安全感降低。
第四种状态是A④,家长既比较重视孩子兴趣,又能合理利用外部动机,孩子处在平衡发展的状态,既有自己的爱好特长,又能在教育环境中得到良性反馈。
A①、A②、A③,都应当向A④发展,大致的调节方向,图上已经用箭头标注出来了。
3: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的,因为这对家长的要求太高了。
你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够发现孩子的倾向和兴趣。
你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你要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任务
你要能够分离孩子的课题和家长的课题
你要有很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你要发展好自己,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替身
你要不断地学习育儿、心理学、教育学等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并合理的运用
你要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你要有比较高的人际敏感度,应对因孩子而生的各种关系
我已经做了十多年家长,也没有做到这些。我的体会是,为人父母是一种修行,要拥有成长型心智,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和孩子保持同步,一起创造更好的未来。
育娃不易,但请永远微笑,因为遇见孩子,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