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别集。五卷。近人陈三立撰。初刊于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
陈三立,字伯严,一字散原。生于咸丰二年(1852年),卒于一九三六年。江西省义宁(今修水)人。光绪十二年中进士。曾任吏部主事。早年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创办新政,有人把他与谭嗣同并提,称为“两公子”。维新失败后与其父同被革职,从此开始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光绪三十年,与李有棻共同创办江西铁路公司,光绪三十四年,又与杨寿潜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商办铁路公司。
本书《诗集》两卷、《续集》三卷,共四册。作为诗人的陈三立,在当时声誉极高。汪国垣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把他列为一百零八将的都头领。郑孝胥认为其诗“尤有不可一世之概,其源虽出于鲁直,而莽苍排奡之意态志卓然大家,未可列之江西社里也。”(《散原精舍诗叙》)“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如梁启超等对他也非常倾倒。
陈三立极为推崇黄庭坚生涩瘦硬的诗风,认为其中包罗万象,别有天机。故其作诗也力求避熟避俗,求生求奇,反对“纱帽气”、“台阁气”。其诗在语言上锤炼较深,表达方式上曲折隐晦,耐人寻味。如《月夜》:“纤月亭亭履迹新,九霄风露在流尘。独看楼阁还明灭,改弦琴瑟镜中人。覆水年华灯下明,初有江湖属隐沦。闲情自爱机丝夜,惆怅墙梅报早春。”惆怅年华的一去不复返,别有意境。陈三立笔下的一些景致,遣词用句别出心裁,可谓呕心沥血,确实实现了他所追求的“生涩瘦硬”的诗风。如:“九霄飞影能摇夜,万窍寒声已怒空。”“冻在千街静,愁明万象前。”“衣香回一水,酒思映千春。”“万瓦浮新月,孤城落晚钟。”用词新,意境也新,很耐琢磨。
除了语言上避俗避熟外,在诗的格调上,陈三立追求的是“悲”而不是“喜”,是一种苦吟式的艺术思维方式,在诗中表现一种茫然、惆怅和伤感之情。如《和孟乐城北道中感垂杨之作》,诗人看到奔腾的车马,立刻感到自己的苍老,百无聊赖竟至于一身是累赘。在知命之年,遭受了革职与丧父的打击,虽然“凭栏一片风云气”,他却成了“神州袖手人”,对中华大地的风云之气彷徨无主、茫然不知所之:“世界健者知谁何?”在《得熊季廉海上寄书言俄约警报》一诗中,对于日俄战争与中国的危机表示了关切和忧虑,但到头来却只有伤时之泪:“痴儿只有伤春泪,日洒瀛寰十二时。”那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本书为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铅印本两卷。又民国十一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