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原名 Saddharmapundarika sutra,简称《法华经》、《妙法华经》。大乘佛教经典。七卷,二十八品。鸠摩罗什译。译成于姚秦弘始八年(406年)。
本书在罗什译出之前,有晋太康七年(286年)竺法护译本,题名《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罗什译出之后,又有隋仁寿元年(601年)阇那崛多、达摩笈多译本,题名《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这三个译本,今皆并存。据《开元释教录》,历史上还有《法华三昧经》六卷、《萨芸芬陀利经》六卷、《方等法华经》五卷等三个译本,今皆无存。本书虽有多种译本,但历来以罗什译本流传最广。罗什译本原有二十七品,且《普门品》中无重诵偈。后人将南齐法献与达摩摩提译的《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和北周阇那崛多译的《普门品偈》编入罗什译本,遂成七卷二十八品;以后又将玄奘译《药王菩萨品》收入,于是成为现在通行的罗什译本的结构。本书约成书于一世纪前后,或说成书于二、三世纪。
鸠摩罗什,生于晋建元二年(344年),卒于后秦姚兴弘始十四年(413年)。南北朝时代后秦僧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祖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七岁出家,初学小乘,后改大乘,博通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前秦建元十八年吕光奉苻坚之命破龟兹,获罗什,后携罗什至凉州(今甘肃境内黄河以西一带)。后秦姚兴弘始三年,姚兴派兵攻打后凉,迎罗什至长安(今陕西西安),待以国师之礼。罗什在长安期间,共译出佛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或说七十四部之三百八十四卷)。本经即罗什到长安之后所译。
本经各品大多采取叙事体,记佛对诸菩萨的说法,其说法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三乘方便,一乘真实。书中二十八品即围绕这一中心思想而展开。一、《序品》记述佛在耆阇崛山说无量义经后,即入三昧现瑞,表示将说《法华经》的缘起;二、《方便品》是佛对舍利弗说法的记录,其内容是诸佛智慧甚深难解,唯佛能究尽“诸法实相”;诸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即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法唯有一乘(即佛乘),说二说三,只是方便,并非究竟;三、《譬喻品》记述佛为舍利弗说法,其内容是有一长者为使孩子出离火宅而假说有羊、鹿、牛三车,当孩子以火宅出来之后,长者奖给他们大白牛车;此以三车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大白牛车比喻佛乘,说明三乘是使人出离生死苦海的方便施设,唯有佛乘才能真正使人到达涅槃彼岸;四、《信解品》记述须菩提等闻佛说法而欢喜踊跃,佛即以大富长者用种种方便诱导离散多年的穷子确信自己是富家子弟的故事比喻众人皆如佛子听闻佛的方便说法而自然信解;五、《药草喻品》记佛为摩诃迦叶等弟子的说法,其内容是说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此喻佛根据众生根器所堪任而为说种种法,如来说法一相一味,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六、《授记品》记佛为摩诃迦叶、须菩提、大迦旃延、大目犍连等四大弟子授记,其内容是说他们于若干时期之后当得作佛;七、《化城品》记佛对诸比丘所述往劫大通智胜佛为众说之事;又记佛对诸比丘的说法,其内容是唯有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又举昔日有一导师带领众人经过艰难路途至珍宝处,为使众人坚持到底而于路中作一化城,使众人得到休息之后而达目的地。此喻佛说涅槃以引导志乐小法深著五欲的众生入于佛慧;八、《五百弟子受记品》记述佛为富楼那、憍陈如及五百阿罗汉授如来成佛之记,并记五百罗汉对佛所说,其内容是阿罗汉及并非究竟;九、《授学无学人记品》记佛为阿难、罗睺罗、学无学等二千人授记;十、《法师品》记佛对药王菩萨的说法,其内容是听闻、信解、随喜、受持、解说《法华经》的种种功德;十一、《见宝塔品》记七宝塔为赞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而从地踊出,佛为大乐说菩萨分身诸佛,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多宝如来出现,迎请释迦佛入塔并坐,二佛以神通力使大众处于虚空;十二、《提婆达多品》记佛为提婆达多授记;文殊宣扬《法华经》;龙女献珠成佛;十三、《持品》记药王、大乐说菩萨等大众及已得受记的罗汉众等发愿奉持、广说《法华经》;又记摩诃波阇提以及耶输陀罗蒙佛授记;十四、《安乐行品》记佛对文殊所说,其内容是欲说《法华经》,应当安住四法,即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十五、《从地踊出品》记众菩萨及其眷属从地踊出,向多宝塔和释迦佛礼拜;佛对弥勒说此菩萨众皆是佛于娑婆所化而发心者;十六、《如来寿量品》记佛对弥勒所说,内容是自己久远劫来即已成佛,只为教化众生,示现灭度;十七、《分别功德品》述当时与会大众闻法受益,后世修持、诵读、书写、讲说《法华经》者,皆可成就种种功德;十八、《随喜功德品》记佛对弥勒所说,内容是随喜听受《法华经》的种种功德;十九、《法师功德品》记佛对常精进菩萨所说关于受持、诵读等五种法师功德;二十、《常不轻菩萨品》记佛对得大势菩萨有关常不轻菩萨往昔因中的常不轻行及其受持、解说《法华经》的事迹;二十一、《如来神力品》记述佛于大众前显现神力,嘱于如来灭后应对《法华经》一心受持、诵读、解说、书写、奉行; 二十二、《嘱累品》记述佛嘱咐大众受持并广说《法华经》;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记佛对宿王华菩萨所说有关药王菩萨往昔闻法供养日月净明德佛的本事,以及受持此经此品的功德、命终往生安乐等;二十四、《妙音菩萨品》记佛对华德菩萨所说有关妙音菩萨过去供养云雷音王佛的因果及处处现身宣说《法华经》的本事; 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佛对无尽意菩萨所说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因缘、称名作用和三十三应普门示现等功德; 二十六、《陀罗尼品》记述药王菩萨、勇施菩萨等各自说咒拥护受持、讲说《法华经》之事; 二十七、《妙庄严王本事品》记佛所说关于妙庄严王往昔为其二子所化的本事; 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记佛对普贤菩萨所说,内容是如来灭后,若成就为佛护念、植众德本、八正定聚、发救众生之心等四法,当得 《法华经》。
本经从大乘佛教的立场出发,试图调和佛教内部的各种观点。它把各种佛教学说都说成是佛的方便说法,这样既给各种佛教观点以一定的位置,同时又将它们摄于大乘佛教之下。经中认为众生皆可成佛,要求从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和积累“福德”;而开佛知见即是究尽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则是一切法空无所有。本经大力倡导 “开权显实”,为大乘佛教的方便、灵活张本。经中汇集了大乘佛教的各种重要观点,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
本经在中国佛教信众中具有广泛影响。自本经传译之后,讲诵与书写此经成为中国佛教中长期盛行的风气。经中的教义也给中国佛教以极大影响,特别是隋唐时代的天台宗即依据此经而建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本经文字优美、语句流畅、叙述生动,广泛运用比喻手法阐扬大乘佛教思想,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翻译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经的版本有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刻本、清同治十年(1871年)金陵刻经处刻本、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苏城玛瑙经房刻本、清光绪二十九(1903年)年扬州藏经院刻本、民国年间海盐徐氏刻本、上海佛学书局一九三七年铅印本等,另外尚有明清间众多的手抄本。本书收在《大正藏》第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