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红楼梦》先有索隐后才有考证?

  红学指归(1)

  红学研究

  我这篇拙文是写给有些悟性的聪明人看的。从前我是不读《红楼梦》的,只因为我不喜欢言情小说,也不喜欢潦倒文人的自传。不久前,偶然才读起《红楼梦》,若有所思,为针醒梦中迷失之红学,亦为免后人一如我从前之误闻红楼,故成此文。若您只对风月野史、功利学问感兴趣,或自信最懂《红楼梦》立意,最是曹雪芹知音,以为这无名小卒竟突然跑来“中国第一学术殿堂”指手画脚,荒唐可笑,可作速丢下此文,别寻好文为幸;但若您不爱听附庸风雅胡说八道,想找点有益身心的玩意儿,乃至感戴《红楼梦》大德大义,对红学对民族文化抱理治之志,不妨耐下性来,读一读,悟一悟,当有助益,或得一醒也未可知。虽文短笔拙一时不能尽达其意,慧眼人一点即透,却是《红楼梦》精要所系,立意所关。

  本文主要讨论:红学概念,《红楼梦》索解方法,国史索隐与曹雪芹道家哲学立场。

  文中或有褒贬学界、言语尖锐处,未敢包藏私心为贤者讳,但目的单纯,仅为求学术之真谛,万望师友予以包涵。应该指出的是,本文已不仅仅是为红楼而作,读者宜须关注时下治学方法和学术风气。信息量大而庞杂,望师友们具心观之批评指正。

  一、名辩:红学的本旨是“《红楼梦》索解学”

  举凡讨论事物,须首先以“名辩”思想对相应的概念准确界定,正名实,方能别同异、定是非、分白黑、理清浊,若名实不符,概念不清,本旨不明,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学术根本方向的错误。“红学”比之传统学科涵义特殊,尤须行“名辩”以澄清本旨,明确概念,厘正方向--所谓指归,就是这样一种努力--恢复事物本来面貌,回到其本来意义上去。

  如今人们对于“红学”这一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混沌的,因此红学界也同样是混沌的,依旧百家百言,莫衷一是,根本不存在均衡状态。红楼揭秘、红楼解秘、红楼索隐、红楼考证、正读红楼、活读红楼、妙解红楼、巧解红楼、红楼性学、红楼情学......,经过上百年的辛苦工作,从无数个角度解读--东方的西方的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文学的美学的伦理学的心理学的宇宙学的--不一而足、五花八门,始终没有解释清楚《红楼梦》,正所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仿佛《红楼梦》就是一个魔鬼怪物,人人可以拿她当噱头玩。很多红学家也迷失了方向,甚至已经失去了学术立场。学界没有对《红楼梦》立意主旨本身达成共识,现在倒有一种共识是“《红楼梦》可以从无数个角度解读”。

  事实上,这明显是荒谬的。文以载道达意,但凡一篇好文,必然要有中心思想即核心立意,而且核心立意只能有一个--这是文学理论基本常识。举一具体例子,“十首怀古诗谜”,只能有一种正确解法,不可能有第二种乃至上百上千种解法且都是正确的--除非曹雪芹疯了,或者所有读者全疯了。更何况,曹雪芹已经声明“篇中凡用‘梦’用‘幻’处,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因此,“可以从无数个角度解读”是违背文学规律的,也是违背作者初衷的,得出如此结论是没有科学根据的,那是一种唯心主义认识论。没读懂没找到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没有找到《红楼梦》的核心立意,可以从无数个角度解读,人人解的都对,人人解的又都不对,那只能说明,我们对《红楼梦》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还在盲人摸象,没有真正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水平而窥其真貌。

  但凡作文,以立意越明越好,达到交流思想迅速直接之目的。《红楼梦》这种最高水平的作品却故意把核心立意隐藏在梦幻之间,隐得无比之深,,以致乍看起来居然有无数个核心立意,或者说没有核心立意,,皆因有其极特殊的成书背景,作者不得已而采用隐蔽思想交流方式。

  曹雪芹生活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盛行。满清政府入主中原,做贼心虚,草木皆兵,听风即雨,不计其数,乾隆皇帝便作大案一百三十余起,动辄凌迟、灭门、株连九族。中国古典文学本就有和的传统,清廷的催生了更多的隐真文学,其中大家公认的代表作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而事实上《红楼梦》才是隐真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唯一的就是逼迫曹雪芹写出半部《红楼梦》。

  《红楼梦》胸藏丘壑,立意高远,层峦叠嶂,妙隐成文,远胜他书,以致广大读者在解读《红楼梦》寻找其核心立意、试图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门专业学科:红学。

  红学这个概念生成后,很长时间里没有人认真进行厘定。人们多以为红学始自清代文人戏谑之辞,盖未知有《红楼梦》现,必有红学发生之客观必然性,亦未知红学与其他文艺作品研究之本质区别。1944年杨夷发表《红学重提》提出了“什么是红学”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关于《红楼梦》背景的研究,历来称之‘红学’”。 后有周汝昌老师将红学范畴进一步界定为 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时下的主流红学基本上是在周老师界定的红学范畴内勤奋工作着。由于主流红学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令人信服地完整解释《红楼梦》,故有学者主张红学应文学性研究。这一主张遭到周老师激烈反对,他说:

  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须红学这门学问了。比如说,某个人物性格如何,作家是如何写这个人的,语言怎样,形象怎样,等等,这都是一般小说学研究的范围......不是红学研究的范围。(周汝昌,1982)

  信哉斯言。“循名责实,按实定名”是名辩思想的基本原则。概念名称反映实际事物时,必须保持其规定性,不能任意超越界限,即;也必须保持其特殊性,闻其名而知其实,区别于其他事物。这也是先辈辩论的意义所在。

  事物以其本质特性定名,其名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特性。那么,这一概念反映了什么事物呢?这一事物的本质特性在哪里呢?

  红学萌于清代,成于民初。根据《红楼梦》早期附批、周春戚蓼生等人的作品及《清稗类钞》等资料分析,清朝的《红楼梦》研究者曾把红学类同于,寻找红楼命意,听弦外之音,大抵归为索隐;尽管彼时的大多数索隐往往仅以小道消息形式出现,但却是民初索隐红学的基础;文学评点不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因此,我们反思,红学肇始,非为其他,终究是因为作者之故,治红学者皆为而来也。是经曹雪芹明确提示的,是研讨《红楼梦》的基本前提,是红学的基本信仰--如同数学之信仰十进位制--凡研读《红楼梦》者,不承认,说他不懂中国话不算过分;若哪位尊驾信仰终生不悔,下文不必再看,或许寻别者看看更要紧些。红学肇始的初衷是为索隐并解释《红楼梦》立意,作为主流红学,在先的索隐派和后来的考证派,都是干这一工作的。索隐派考证派在工作性质上并无差别,都是索隐。纵然胡适千方百计回避二字,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科学家,标榜自己,骂索隐是、蔡元培是,但他搞出来的也仍然是承认,他的本质上就是,只不过是把搞成,把蔡元培他们搞的变成了--请注意他的是实录意义上的,不是文学意义上的--所谓,其本质上就是,这一切亦无非是偷换学术概念自欺欺人而已。

  一个基本逻辑是:《红楼梦》索隐和考证是一个对立统一,索隐是主要方面,先有索隐后才有考证,索隐是考证的前提,考证是对索隐内容的考证,是为索隐服务的,没有索隐何来考证?考证什么?胡适有意或无意回避了这个辩证矛盾--如果他是故意,那就是盗名欺世;如果他是无意,那说明他连基本的辩证逻辑都没搞清楚,还谈什么科学谈什么红学!

  从古至今,积百余年,红学家们皓首穷经,搜求《红楼梦》相关资料,展开或国史索隐或野史索隐或家史索隐,且不论其用以解释《红楼梦》有无道理,其终极目标皆在于理解作者真实立意,基本目标是还原《红楼梦》本事,基本手段是在《红楼梦》文本中,按作者提示追踪蹑迹,大胆假设历史人物事件与《红楼梦》表面故事的对应关系,附会并考而证之。至于索隐派考证派,无非是在追索目标和工作方法的选择上各有侧重而已,索隐派注重于索解微言大义,史家眼光更足;考证派则注重于作者背景,文人气质更多些。

  剖去现象观其本质,肇始意义的事实上只是一个经过语言简化的概念名称,这一名称的母体应该表述为,其主要工作是从索隐开始的,本质上也就是,是与平行的概念,本义在于指称这一特殊学术现象,本质意义在于标明这一相别于其他学术研究的特殊内容特殊目的特殊手段。的实质含义是。所以,还原后的红学概念不是泛泛的所有的,它并不包括《红楼梦》文学性研究。现在的红学范畴,是经过语言简化后又经 过概念泛化形成的。文学性研究者根据红学表象所理解的,与肇始意义上的概念是有距离的。

  对《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事实上更应属于文学范畴。《红楼梦》文学性研究具有一般性而不具有特殊性,其与《西游记》文学、《水浒传》文学乃至任何一部小说的文学性研究目的方式手段没有实质差异,不具备只特殊适用于《红楼梦》的研究目标、研究手段、研究性质。

  在红学领域,一直占主导地位,文学性研究处于从属地位,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因此,条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主张回归文学性研究,认为文学性研究才是,就是把处于从属地位的非主要矛盾人为提升为主要矛盾,违背事物矛盾规律,否定重点论搞形而上学,主次不分,本质与现象不分。

  文学性研究与红学肇始无关,与红学原初的概念无关,与追索《红楼梦》本事及作者立意无关,,是搭便车的要当司机,喧宾夺主,难怪周汝昌老师反应强烈,后来甚至要把文学性研究开除出红学--这当然有些偏激。我并不反对把文学性研究纳入红学范畴,但是主张在索解学的前提下开展文学性研究,因为文学性研究也对全面理解《红楼梦》有帮助,但不解决主要矛盾,纯文学性研究又可能毫无意义,犹如水中捞月--真月亮在天上呢看不见,即便把《红楼梦》倒背如流,看的仍必是海市蜃楼云山雾罩不知所之。

  杨夷红学概念中的二字,可以推定其真实意义是,与索解立意本旨无甚关系。那么周汝昌老师的红学范畴是否准确指称红学现象,准确反映了红学的本质意义呢?周汝昌老师将红学范畴界定为 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即四大支柱,其红学理论是以信仰胡适为基础的。胡适的本质是家史索隐,而据我所理解的曹雪芹,其著述立意于传国家正史倡道家哲学,必须进行国史索隐和哲学索隐,因此,我认为胡适的家史索隐在工作方向上是根本错误的,的文学气质也干扰了红学界的史学与哲学视野--这是花了近百年时间没能解释清楚《红楼梦》的根本原因。因此,周老师的红学范畴于《红楼梦》背景研究有益,于索解本事和理解立意本旨则太狭窄了,冒昧地讲,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如果红学界坚持在这样狭窄范畴工作,永远读不懂《红楼梦》。

  把主要研究萎缩在作者的身份身世上,或仅关心《红楼梦》正面故事,研究人物形象人物关系,而忘记索解作者真实立意,这是非常危险的,做出来的学术成果,可能根本是反红学的,离《红楼梦》的核心思想越去越远,离红学的初衷越去越远,正如俞平伯老师反省的那样,忘记了目标的学术,找不到方向的学术,搞不清概念的学术,必成无源之水,学将不学了。

  二、索解《红楼梦》两件要务:寓意翻译和国史索隐

  红学肇始的初衷,以及主流红学表现出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决定了红学的本旨是,索隐是其首要工作,索隐也必然是今后红学主要的工作方向。无论红学的大树长到多高生出多少枝枝杈杈,根子依然在于索隐,惟正确索隐方能解读文本,惟正确索隐方有正确考证之可能,惟正确索隐方可理解作者的真实立意。

  现在红学界有一种倾向,就是一见二字,就和划等号,言必称考证,书必谈文学,以为考证就是科学,就是正统,再不然就是讲什么,把文学性研究当作,丢西瓜拣芝麻。这是由于我们对《红楼梦》缺乏理性认识,对红学本身也缺乏理性认识,没搞清楚文学与红学的关系、索隐与考证的关系。当然索隐派本身也负有一定责任。我看到的索隐成果,清朝且不必说,自王梦阮、蔡元培至今,皆以野史居多,入正史者少,索隐准确解释准确的更少,更有一班风月野货胡牵乱扯,尤其不着边际。索隐没有成功,给了一些学问家攻击和否定索隐的口实,也使索隐派乃至红学界弥漫躁动沮丧和的失败情绪。但是,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没有,就没有红学;同时,也必须坚定一个信念:《红楼梦》不是不可认识。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索隐水平的问题,就说或。认识事物总有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过程,何况《红楼梦》这样一部很复杂的文艺作品,认识过程必然艰苦曲折和漫长。

  今天不谈文学,改日再向文学家们请教,今天我也不惴浅薄来谈谈考证。

  这一工作方法无疑是科学的,但不是所有的考证都是科学的,以讹传讹,伪证实在太多。我在著名的央视就曾听到,,居然用《红楼梦》佐证 --学术荒唐,观此止耳!考证之伪,学问之假,令人五体投地。学风不正,讹风不除,世风何以正!不嫌冗长,再讲一个故事,先哲老聃的学生文子著有《文子》一书,书中有多处的对话,唐代学问家柳宗元依此断定《文子》是伪书,因为他考证周平王和文子不可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柳宗元的论断为后来的学界主流所接受传承一千多年,现今还有人相信。但事实上文子生活于春秋楚国的平王时代,书中的乃系楚平王。柳宗元主观臆断,勤奋考证周平王而无知于楚平王,是为方向性错误。柳宗元的错误论断蒙蔽学界一千多年,《文子》这部思想灿烂的作品也被湮没了一千多年。还有一种,看似高深,实不禁推敲的。1996年,有位发表文章称其考证出,且至今引以为豪。这位老同志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定是南方的生活”,而刘禹锡生活在北方,因此,《陋室铭》;说不是刘禹锡的作品,还因为“文中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再说刘禹锡是勤于政务的人,怎么能‘无案牍之劳形’呢?”还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是道教的名词;后说‘阅金经’,金经是佛教的名词啊;又说‘谈笑有鸿儒’,又出来儒家的了,刘禹锡的思想不会这么乱啊。”因此他断定。--我们说,考证要有科学的逻辑,不是靠猜测,没有可靠史料支持的所谓考证只能是哗众取宠危害学界的游戏。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份唐宋时期的史料确凿表明。完全依赖个人理解从文章本身臆测出来的是不可靠的漏洞百出的:怎么就能断定呢?和非同一概念同一心境,怎么能混为一谈呢?,仅是一个譬喻;文中的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儒家儒士,汉代以来,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泛称,已经不是先秦时期的儒家人的特称了;所说的,也不能随意下结论就是佛教名词,因为那未必就特指《金刚经》或其他佛经;其实只是的意思,仅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或追求;何况中国古代的大知识分子一向是儒道释兼修的,后人亦绝对不能就此断定。《陋室铭》是刘禹锡被贬时期的作品,是他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达,此文正反映了他非常希望得到安全的政治环境重返政治辉煌的心理。

  汗牛充栋的红学硕果中,类似这种无稽的自慰式的骗老百姓的假考证以及对原文本义的曲解同样不胜枚举,实在太多了,不客气地讲,有些硕果干脆就是缺乏文史知识乃至缺乏中国语言理解能力的表现--对不起,当您看到某些学问家的,真的很难再作婉转之辞。

  我们的结论是,科学的考证必须有科学的前提。对《红楼梦》的本事考证必须是在正确索隐的基础上运用才是真正科学的。而找到正确的索隐方向就必须读懂文本,理解作者意图,按照作者的指引追踪蹑迹。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就如同我们希望曹雪芹复生。没读懂文本就开展考证,搞,那是摸大奖撞大运,难免南辕北辙。胡适博士不好好攻读文本,经验主义想当然,以市井文人之坐井观天大胆假设,搞错了索隐方向,把红学引进曹家胡同,把主要工作放在文本之外钻在故纸堆里去为寻找什么考据,实在是伪科学的工作方法。至于时下那些自称超越胡适蔡元培,以 为名,实自编自导野小说也来解释红楼者,已脱离学术范畴,学问之假,连伪科学都算不上,不值一评,竟可一嘘而了之。

  别以为认识几个汉字,会讲几个《红楼梦》故事,知道几个途听来的典故,再扯几个考证,编几个瞎话,就算读懂红楼了,就是红学家了--其实也说不定是穿着。

  红学家当然首先该是位文学家,但更该是位史学家,尤其该是位哲学家,可是,读懂《红楼梦》文本最需要的不是这些,而是一位翻译,如果能把《红楼梦》全部翻译明白,那一定是位了不起的翻译家。

  为什么这样讲?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英文ABCD谁都认识,不过一旦组成单词,构成句子,编成文章,可不是认识英文字母就可以懂的了。曹雪芹博学杂收,《红楼梦》玄机遍布,语言隐曲反逆,立意藏头露尾,往往是会心一笑,局外者如捧天书,实在跟外语也差不多。在学术难度这个意义上,《红楼梦》可称是文史界的--他的表面可以表述得人人都懂,但探求其性质证明其结论却如此艰深而复杂--正是在这一点上,《红楼梦》才无愧为,而就目前来讲,我们离真正读懂她还很远很远......

  《红楼梦》表面人物故事,认识汉字就能看,但其真实立意却不在表面上。之所以人们必须要通过翻译和索隐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读懂文本,乃是应作者的要求--。而读懂立意,是曹雪芹对《红楼梦》读者的最高期望。

  既然作者提醒读者要看,也渴望有知其音、识其貌,那么他必然要在之间留下蛛丝马迹,以便追踪蹑迹--这是隐真文学的基本常识。理论上,即使我们不知道《红楼梦》作者姓甚名谁,仅捧其文本,也应该可以读懂隐去的内容,找到《红楼梦》本事,领会作者立意。那么《红楼梦》为什么如此难于索解呢?皆因作者所隐乃,而不仅仅是隐去几个几个那么简单。《红楼梦》正面故事与本事立意之间,打个比方说,其幻形隐真性质不似或的关系,而似的关系--肉眼看不见,必须通过凝结才能还原本来面貌--能凝结者便是。纯文学性研究看到的仅是,于索解立意一途不值一提。胡适把《红楼梦》表面故事和隐去的真事简单看成是的关系,以为即可解冻,也是非常浅薄的见识。蔡元培他们把幻形隐真性质看作的关系,附会历史人物事件,直接对号入座,以为拨开迷雾就可以理解作者立意,是犯了简单粗暴的错误。

  胡适蔡元培犯错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还没有掌握《红楼梦》的翻译技术。

  索解《红楼梦》的最基本技术就是翻译。翻译准确才可能索隐正确,才能切确理解作者立意。《红楼梦》实际上就是一串寓言故事,有些像现在的小品电视连续剧(情景剧),故事之间有一定的连续性也有一定的独立性,而每个故事都不是闲笔,皆为作者设言隐意之作,都需要读者,都需要翻译,有些故事,还必须进行历史本事索隐,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需要索隐,决定权在作者那里,作者会给出路标予以指引。通过准确翻译,才能懂得作者在说什么,才能知道哪些人物和故事需要索隐,哪些人物和故事不可以索隐,翻译不明白,搅在一起就成了糨糊,找不着方向了。

  翻译对象,包括字词句章。有些比较浅显的字词,敬爱的脂砚斋先生已经帮我们翻译了,比如原应叹息、真应怜、沾光、不是人、势力街人情巷等等,但这些东西并不重要,或许是作者故意隐在浅处,作为一种举例说明式的引导,以便读者找到索隐规律。上文已讲明,《红楼梦》隐去的是,不仅是人名地名,而且采用了高度象征主义手法--比如说,用具体的花和香草象征抽象的《红楼梦》心意或哲学思想,一个人就象征一个利益集团,而坟冢往往就象征经典史学和哲学作品,因此,即使是以谐音谐义翻译出来的字词,也还有更广更深的象征意义,需要结合索隐进一步翻译。对《红楼梦》的隐含的意思进行翻译,并不是象翻译外语那样,一字一句的译义,而仅是一种意会领悟,也不是每一句都有深意都需要翻来覆去地领悟没完。翻译和索隐《红楼梦》是需要的,但不是胡猜海猜,而是有其严密的思维逻辑并循着作者的思维规律。

  那么《红楼梦》的标准翻译和索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里先给出一个拟态的描述:翻译出的故事寓意及索隐出的历史本事,必须是客观的,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时空逻辑和思维逻辑,与《红楼梦》故事丝丝入扣,可以解释局部并与整体解释吻合,解释过程中自身不发生冲突。

  翻译索隐必须经得住考证和历史检验才是科学的准确的。如果索解不能丝丝入扣,存在矛盾冲突,或者断章取义主观臆测,对不起,那必定是索解本身有问题。不要试图模糊文本的逻辑性,曹雪芹在时间、空间及思维逻辑上是非常严密的,作为隐真艺术的最高大师,作为哲学家和史学家,曹雪芹深知逻辑性对于读者索隐的重要性,对于读者理解他的思想的重要性。

  我做了一些寓意翻译和本事索隐,今择其具有典型意义者录于此,供大家参考。由于既要讲解翻译索隐方法,作举例说明,又要讲解作者立意,同时为了突出重点,对第一回第二回等章节的索解主要放在中讨论,故本文没能与《红楼梦》原著情节顺序一致,仿佛有点粗糙凌乱,但相信具眼人心中是不乱的。待时机成熟,做出完整细致的索解评批,大家看起来更清楚些。

  (一)最后一根稻草--

  之所以把这个故事录在第一,是因为,这个风月故事是曹雪芹扔给陷入《红楼梦》迷津的读者的最后一根稻草,立意明显,也比较容易说明白,兼可进一步证明《红楼梦》是需要翻译和索隐的,是提醒读者眼目。虽然作者在开门两回书中及等处作了很多关于如何理解《红楼梦》,如何进行翻译与索隐的说明和提示,但隐的比较深,在这里却是以明笔指点。

  贾瑞贾天祥以之隐寓,影射洪成畴,这是王梦阮做的索隐,我认为是早期索隐派做的惟一比较准确的人物索隐。这个隐寓是很明的。洪成畴是的典型原形,但贾天祥并非单单特指影射洪成畴。具有特征,或说应该取其象征含义,即者,而在时,又把影射进一步泛化,指读书人。

  理解这篇故事,前半段应重于索隐,后半段重于翻译。

  在这节文章中,一句最引人注目,尤有一则脂批--但我总觉得这条脂批语气信心不足,未必真懂红楼者,此是闲话。不论如何,除了认为《红楼梦》是的清纯的文学家,所有红学人士对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认为作者必有背面立意待人发掘。虽然知道,但背面在哪里、背面是什么却摸不着头脑。我见识到的红学研究,没有对这段寓言的准确翻译和完整理解。我试一译:

  贾天祥,父母早亡,是贾代儒的孙子,故,贾天祥乃也。而贾代儒之寓意不言自明。这段寓言应翻译为:你这有养没教的,假文天祥,贪图货利声色,降满仕清,死路一条,我欲救你性命,给你看《红楼梦》(《风月宝鉴》),这是济世养生之作,你不听道化,叫你看背面立意,你偏看正面故事,正面只有风月淫荡,你既爱此,就遂你心愿,我赐你精尽而亡如何!--此后还有哪位看正面讲歪学,可别怪我老曹言之不预也。

  红学界消化这个翻译结果可能有些困难,有人可能认为受到了伤害,甚或仍会有人认为我这翻译是胡说八道--我可以尊重您说话的权利,但不希望您固执己见,我想,接受科学的结论只需要一点点勇气,这点勇气足以保证不再互相伤害反而如鱼得水。

  事实上,《红楼梦》里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翻译过来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那是作者的真实意思表述,待时机成熟,详细批注出来与大家奇文共赏。

  比如茗烟和万儿的故事,大约可译为:对此《红楼梦》,有人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只看其表不知其里,就来胡搞瞎搞以为得趣。

  再有曹雪芹集中对读者群分别予以评价,就是贾宝玉进大观园没多久作的。春、夏、秋、冬分别谐音,四诗大意分别可译作:蠢也讥事--《红楼梦》富贵故事任意铺陈,局外人就像愚蠢的蛤蟆听不懂我在说什么;瞎也讥事--绣花文人瞎子一样看不懂我这书,还以为是什么风流繁华故事,鹦鹉学舌唧唧喳喳瞎评乱论;求也讥事--有的读者知道我这不是喧哗的故事,可是他们索求我的心意而不得,他们就象睡着的鹤卧在石头(《石头记》)上,事实上只要拔开锁住表面的苔藓就可以看到纹理(文理)了;懂也讥事--懂这本书的人没有因为我的思想深埋在纷繁的故事里而睡在梦中,虽然有很多干扰,但他还是能够看懂我的哲学思想听到我的心声,。大冬天的,哪来的鹤啊,取个象征意义罢了,也别以为那是在喻雪。四诗之意竟在于此,因而才有后边几句恶评:当时有一等势力人,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再有一等轻浮子弟,爱上那风骚妖艳之句,也写在扇头壁上,不时吟哦赏赞。四诗之侧,有脂批曰--不懂装懂自误误人之丑状立现矣!

  所以我主张深刻检讨扬弃一切前人研究成果,最先该抛弃的就是脂砚斋。长期以来,学界把脂砚斋奉以为神,以臆定脂砚斋身份,无限夸大脂批作用,读不懂《红楼梦》,就拿脂砚斋的鸡毛当令箭,毫无科学根据。无论考证探佚索隐还是编野小说的,一讲《红楼梦》就爱抬脂砚斋来吓人,其实狐假虎威,岂不知那竟是纸老虎!没有任何一个可靠的证据链条足以让我们相信脂砚斋读懂了《红楼梦》,或脂批可以作为红学研究的向导。事实上所谓的脂批并非一人所做,其中阅读旨趣相差甚大,评批水平参差不齐,懂得曹雪芹立意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是一班在不懂装懂。又且,一些重要脂批--可能是懂些作者立意的--多含混其辞,很少明确指出此为何事彼为何事,也从未明确指出作者立意何在,因此亦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之,这降低了脂批的价值--既有多解,则与无解无异,后人的理解也许完全曲解着批者本意。何况,还有假冒的脂批混迹其中,像这类的,明明白白的假批语,也来混水摸鱼骗人眼目,《红楼梦》中还写到呢,是不是讳个字,曹雪芹的父亲爷爷是不是还该有个叫的才对呢?所以,想靠脂批这根拐棍读懂红楼那是白日做梦,未加证明地引用脂批佐证自己的观点,与用佐证差不多入于一丘。

  能否读懂《红楼梦》并不在于我们对从前的红学界和红学权威以及脂砚斋熟不熟悉,反而是,对红学一无所知,仅看曹雪芹原著,能否领略《红楼梦》立意所在,这是最关键的,其次才是学习前人成果,去假存真,增长见识。

  我所见识的早期红学史,读懂《红楼梦》文本,微明著书人立意者,惟戚蓼生等一二人而已,余者碌碌,皆不得要领。只是彼时社会环境既然不允许曹雪芹直抒胸意,当然也就不允许戚蓼生揭示《红楼梦》真实面目,他仅留下了一篇(戚蓼生序文),明示《红楼梦》隐真艺术手法:,;提醒后人追踪隐事探索真情:,;戚蓼生对《红楼梦》读者群评价直截了当正中要害:-- 我的一个感觉是,如果第一次读《红楼梦》时年纪太小,知识储备单薄,思想不成熟,哲学思辩能力很弱,又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先入为主之后,看到的就剩浅层故事了,也很难把思路扭正过来。

  被认为是索隐红学的方法论总纲。索隐派在迷惑彷徨时经常到中寻找根据收拾信心。尽管在红学史上地位特殊重要,但是后人对《红楼梦》文本的理解远达不到戚蓼生的水平,当然也就不能尽解之奥义--自称的考证派以及只研究正面故事而以 自居的文学派都故意置之于不起眼的角落,逐渐遗忘而去, 而一些附会红学特别是那班搞野小说的红学根本不理解什么叫,胡乱引证,也歪曲了的本来面目。

  言归正传。《红楼梦》中林黛玉,与有同工之妙,,乃是寓,这才是!紧跟一首诗,却是夸赞读懂《红楼梦》者的, 有些还以为这是夸他的颦儿怜他的黛玉,俗不可耐!竟看不出夸林妹妹就用不着判断语气和可表示将来时态的了。再有,结尾处,,对一些半瓶醋附庸风雅的无知墨客愚蠢文人诅咒之恶毒、讽刺之辛辣,叹为观止!可见曹雪芹对知音的渴望,以及对假学问的疾恨如仇。,本是感念济世救民的仁人志士的,作者以古奥骈文一抒胸意,吾辈当细解其中滋味,方是不负红楼。

  (二)国史索隐的总纲--

  请注意与从前提出的的区别。

  《红楼梦》前二回,语言隐曲闪烁,晦涩难懂,但实际上是作者在明宗亮旨、调弦定调,是需要读者听声听音领悟的,是最需要翻译的地方,但没有多少历史索隐可作;第三回,开始铺开故事,但主要作用在于联系情节,基本不需要索隐。是从第四回开始的。

  ,是一个很特别的独立故事。《红楼梦》里,独立故事很多,似乎与没什么关系,砍掉了不影响总体故事发展,存在着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使整部书看上去杂乱无章。作者也知道这弊病,他在怀古诗中写道。他的这些独立故事,完全是为隐寓历史、表达思想所设。

  这折大戏隐寓的是明末清初的一段历史。葫芦庙,象征明朝,与等义,其次或可又联想开国者朱元璋当过和尚;大约是取自字写出来的象形或也寓糊涂之意。甄士隐家居于庙堂之侧,象征老百姓,初,安居乐业,后,内祸外乱。拐子则指明朝的乱臣,拐走甄英莲,即言百姓流离失所;甄英莲谐音,这段故事结束后改名香菱,原来的象征意义就消失了。庙中沙弥,即明朝臣子也,本剧中指蓟辽总兵官吴三桂,明朝灭亡,他降了清军,当了汉奸走狗,即成为官府门子,后来门子被远远充发,指吴三桂在云南受封平西王。冯渊,谐音者,演李自成,盖姓从字化来,人人皆知何许人。薛蟠,演清政府,形象代表多尔衮;蟠者,龙也,又是番、虫二字组合,乃言之意,大有讥趣。贾雨村,亦曾寄寓庙堂,后与门子沆瀣一气,指的是以钱谦益为代表的明朝故官大臣变节仕清者。护官符的分别指清政府四大军事支柱:汉八旗、蒙八旗、绿营、满八旗;作者对所谓的小字注释,是很重要的索隐提示。

  这段戏索解为:明末,朝纲不振,政府衰微,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李自成夺得政权,当了老百姓的主子,本以为可以安生过活了,没想到又来了野蛮落后的清军,还有一个汉奸走狗吴三桂助纣为虐,打败李自成,夺得了对老百姓的统治权。后来,明朝的高官大臣,以最著名学问家钱谦益等为代表, 被清廷威胁利诱,也学吴三桂纷纷投降,又反过来作神弄鬼帮助清朝统治者欺骗天下人。皇权战争使生灵涂炭,谁最遭殃呢?是老百姓,老百姓才是啊!

  什么叫做?就是最好的例子。什么叫做准确的索隐?上文对的本事还原,就是比较准确的索隐。准确的索隐必须追踪蹑迹丝丝入扣,与作者心意相通。我看过也有同志作的索隐,说冯渊影射李自成,这是对的,但说薛蟠影射吴三桂,这就不对了,又认为影射什么陈圆圆,这就入了野史,越发的不对了。

  要索隐准确,首先必须对作者的立意和胸怀有所感悟。曹雪芹才学见识在万万人之上,一骑绝尘,非我辈所能望其项背者,万万不可用小市民的短浅眼光理解他。而且,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曹雪芹以隐真艺术写历史,其终极目的不在传史,而是以史说事,传递思想。

  有人看了《红楼梦》故事,认为贾雨村不救甄英莲,是忘恩负义,狼心狗肺,殊不知《红楼梦》中的人物仅仅是演员,曹雪芹改变不了客观的历史,贾雨村也无能为力;同样的,贾宝玉在贾家是老太太的命根子,说一不二,可他救不了金钏的命,也救不了晴雯的命,他只有涕泣感叹的份儿。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人人都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峰,是思想和艺术的宝库,可是要在根子上说出个所以然来不容易。在我们的中学课本里已经讲了几十年,从来就没讲明白过--这不是教育界的责任,这是学界的责任。不知要到什么时候,孩子们才能看到曹雪芹胸怀广大的本意,真正领略曹雪芹光芒万丈的思想及其叹为观止的艺术手法,再不像我们一样留下少年的遗憾。

  隐寓一段宏观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实录,是国家正史,后面的隐真故事基本是在这段历史的背景下展开的,它是《红楼梦》国史索隐的总纲,同时也是曹雪芹历史观的集中体现,是《红楼梦》历史观总纲。

  这段故事隐寓较为明显,故事独立,脉络清晰,容易索隐,也是作者有意而为,置于开头,也有举例说明之意。后面的历史本事比较微观比较琐碎,并且与其他故事掺杂搅和,索起隐来就比较的费事。总体上,作者是严格循着历史时间顺序展开故事的,当然在同一时间发生而不在同一空间或逻辑体系的故事讲起来总得有先有后。涉及的历史事件主要有:

  第九回,--1641-1642年,明清宁锦战争。其中,金荣谐音,金者,清之前身,戎者,兵也,故金荣象征清军;秦鲸卿,象征明政府明军;贾瑞影射洪成畴;,是争夺起因,指政治权力和土地财物。故事背景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薛蟠,依旧影射清政府。

  第十回,--秦可卿,谐音,明朝崇祯之象征;可卿之病,乃言崇祯皇帝内忧外患,明朝政府病入膏肓。张太医开出的药方隐寓治国救国之策。

  第十一回,--洪承畴等人变节投降。这一索隐可参考李知其和隋邦森等同志的部分见解。接着的第十二回主要是劝戒助纣为虐的仕清者和警醒读者了。文中给出个明确时间是1642年冬,至贾瑞死时又且转过一年,是为下节故事索隐标注时间。

  第十三回,--1644年春,崇祯之死,大明灭亡。这节故事以前有同志也作过比较好的索隐研究,比如美国的医学博士李盟(音)老师的研究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人根据脂批,猜测秦可卿是与贾珍通奸被捉而羞死,我的意见是,既然作者没那么定稿,就不要望风捕影,即便真是,也不是让我们看低级趣味的荒淫故事,而是在讲的事。书中焦大和柳湘莲之骂,本来就是指向,而不是男女奸情。畸笏叟批实乃最可思者,我们最好不要把眼睛盯在上。

  第十三回,--1644年5月清军(多尔衮)入主北京,耀武扬威,整顿吏治;为崇祯发丧,收买故明人心。

  第十四回,--1645年4月,史可法捐躯扬州城。

  ,故事看上去东扯西扯,没提一句扬州,没有直接交代怎么死怎么葬,堂堂林姑娘的父亲竟草草收拾,时间也似乎不确定,忽前忽后,迷幻之笔也,彼时实在是太敏感了,另外那里不是仅指一件事,还指其间发生了许多抵抗战争。《红楼梦》有多处似乎文不对题的地方,比如,贾雨村才是主官,应该题作,题非为取回目对仗,而是强调其历史本事中吴三桂的作用;还有也比较敏感,所以,题目虽是,文中却一次没提,也从没说过贾瑞又叫贾天祥。类似矛盾破绽多多,都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是给看的,往往是索隐提示。曹雪芹大才,不会连那点儿基本的写作常识不懂,我们不要轻易怀疑文本--把当作的学问家们可以怀疑,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最懂文学理论,最懂《红楼梦》。

  第十五回,--清政权(多尔衮)弄权北京城,利用南明政府、李自成、张献忠等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乘虚而入,借孔有德、吴三桂等人的力量,渔翁得利。铁槛寺、馒头庵皆也,皇家庙堂是也。王凤姐其实也在馒头庵弄权,标出个,作者有意也。

  第十五回,--南明弘光皇帝得趣南京城。福王朱由崧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东西,史可法说他有,但还是被大奸臣马士英等人扶上皇位,即位第二天就开始广选美女大兴土木,真是,没一点复国争天下的心胸志气。

  第十六回,--1645年5月,南明弘光政权的覆灭。

  其后,还写到了李自成兵败,即有关冯紫英那几出戏;郑成功抗清斗争,就是第四十六回前后那几节故事;,即第六十五回到第六十九回,尤二姐、尤三姐的故事,尤三姐即指吴三桂;还写到了几次,重点在前后;重大的就是,时间上判断是在1729年,应该是隐。

  当然还有很多的故事我也处在感性认识阶段,例如,第六回,第七回,我感觉是在写;再如第十六回,,判断是讲顺治北京登极的事--当然并非是说贾元春就一定影射顺治--但这样的索隐结果我还做不到丝丝入扣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读懂作者意图,搜集证据考证历史以辨真伪。

  再强调一次,做红学研究至少应该知道来索隐国家正史。请注意,我的国家正史概念是,有别于,尤其排斥市井讹传的野史。

  国史索隐需要广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厚的哲学底蕴,能够与作者站在同一高度乃至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有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只有对历史事件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对作者思想立意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够把《红楼梦》索解明白。此非一人一时之力所能达者,需要同道中人共同努力才行。每一个人毕竟只能依自己的见识思考和行动。我们需要不断地互相学习知识互相纠正错误,才能共同追求到真理。了解历史考证历史是需要时间的,参详领悟作者意图也是需要时间的,索隐和考证过程还会有试错成本,但愿这时间不要太长,成本不要太大,不要蹈蔡元培胡适覆辙。希望有稀世之才早日出现,,把《红楼梦》全部解释明白。

  提一句,我们讨论明清历史,讨论汉奸,讨论功过得失,讨论《红楼梦》思想,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看问题,不要把反清和狭隘民族主义混为一谈,也不要把吴三桂和汪精卫混为一谈。历史就是历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作者、宝玉、黛玉、宝钗、袭人

  作者幻形入书,就是石头,石头幻形入,就是,落于贾家,与贾宝玉同伴同生,是为一体。贾宝玉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用以编织情节传递思想的。作者的真实身份是谁呢?在文中给了索隐作者的线索,就是甄家甄宝玉(真家真宝玉),通过对甄宝玉的背景索隐,即可知道作者为何来路。考证派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认定作者是曹家人,但以目前的证据,我只承认他是。 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作者本人,只是夹在《红楼梦》中的一点作者家史,并不是曹雪芹的亲身经历。

  胡适真假宝玉不分、虚构与实写不分,是他搞出的直接原因。

  那么空空道人、孔梅溪何许人耶?要知道,《红楼梦》是设言说事的书,第一回有一段关于作者和书名来历的说明,也同样是设言说事的。空空道人是假托来的名字,空空道人看了《石头记》,。这是说:佛家人包括道教人,看《红楼梦》就以为是讲色空观的。,是说:儒家孔教人看《红楼梦》,以为是戒风月淫情的书。曹雪芹于悼红轩题曰《金陵十二钗》,是说:我这是怀念故国,埋葬清朝的书,谜语多多,故曰;金陵者,清朝(金)的坟墓。所以关于书名来历那段文章应翻译作:佛家和道教以为是讲色空观的,儒家孔教以为是讲风月情的,实际上我这是反清反理学的书,是。梅溪留有,该是早期读者,作者托言有嘲笑之意。

  《红楼梦》有强烈的反清反理学思想,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政治气候,作者是不可能与任何人轻易交流他的立意思想的--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所以早期读者也未必就一定真正理解《红楼梦》。

  那么神瑛侍者又是谁呢?这是作者的另一幻形,也是设言说事的,这个名字应是谐音。《红楼梦》有许多诗作,皆寓意不小。引经据典在表面上理解《红楼梦》诗作是十分肤浅的;断章取义,处处当作预言谶语更是极大的误解。第五回书结尾有一段警幻的话,援引翻译:这是作者设言警示如何读诗读书的。后又有提示文章和诗作多是反清的内容。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葬花吟》、《芦雪广联句》、《女危女画辞》《芙蓉女儿诔》等都是的作品--云山雾罩中隐藏着投向敌人的枪。《红楼梦》诗作不可坐实处看,必须根据其嵌入的背景,通过翻译索隐来理解,才可得作者真意。

  书中第十二回说是,说明警幻仙子也是作者一个幻形。

  黛玉、宝钗、袭人,都是作者设言说事虚构的人物--读《红楼梦》必须把书中故事普遍看作是作者设言说事与读者进行思想交流--冷眼旁观方是会看的。黛玉身上寄托有较多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红楼梦》,有人理解为爱情,这是肤浅的,表面是爱情,实质是作者胸中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有话要说,有感情要表达,有思想要传递,多有之妙。正是因为设言说事,所以《红楼梦》没有刻意进行典型好人坏人的形象塑造,也没有像一般小说那样在所谓的主角间展开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这曾让一些文学家觉得不可思议--直到高鹗的续作才恢复了市井通俗小说的模样。

  黛玉、宝钗、袭人这些人物没有担负的任务,是不能开展历史索隐的。比较明显的提示作者至少给出两次。一是第二十一回贾宝玉:再是第二十二回,大家看戏,贾母令人赏一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风姐笑道大家猜到都不肯说,史湘云说。诸位看官,一小旦一小丑,到底哪个像林妹妹呢?就是胡适再世也考证不出!事实上,作者在这里说:林黛玉在书中只是个戏子,而且,看似旦角实是丑角,用来插科打诨的,不要搞历史索隐,《红楼梦》故事重点也不在于描写风流美人,核心思想在于他处。

  林、薛并不是历史本事中的什么重要人物,甚至不是曹雪芹着意刻画的《红楼梦》主角。表面剧中角色的出场次数演出时间与其在历史本事中的重要程度几乎无关。蔡元培他们的索隐失败,原因就在于稀里糊涂地把这些人物当成重点角色开展了索隐。而清时故典,两文人因拥林拥薛之争几欲挥拳,于今看起来更是可爱极了,简直活宝现世。

  王梦阮、蔡元培他们虽然也知道去索解《风月宝鉴》背面才是正确读《红楼梦》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领会曹雪芹立意,但没能完全理解《红楼梦》语言,未谙曹雪芹与交流的奥妙,因此看不清曹雪芹的路标,面对曹雪芹极其高明的文学隐真手法辨不出虚实真假,最终被《红楼梦》表面故事,对产生了判断上的失误。他们的索隐在出发时就犯下了方向性的错误,把本不该进行历史索隐的人物当作主要人物进行索隐,简单对号入座,同时,索解出的故事又几乎全部入于野史,例如林黛玉影射董鄂妃,贾宝玉影射顺治帝,薛宝钗影射高江村,而把真正应该索隐的正史抛在一边。既被黛钗缠陷,又入野史一辙,索解出来的历史本事必然逻辑顺序混乱,做不到追踪蹑迹丝丝入扣,时空倒错,漏洞百出,最后表现为;再者,野史往往以讹传讹,难免穿凿而失于真实,一旦考据往往可以证伪--这导致索隐的屡战屡败,最后导致人们对索隐这个工作方法的怀疑和否定。

  胡适的考证派--家史索隐,以及后来的索隐派,犯下的错误几与王梦阮蔡元培同病相怜。

  至于《红楼梦》其他人物能否索隐、如何索隐,需要在故事情节中领悟作者意图,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蔡元培他们的另一个根本错误在于没有做出《红楼梦》的哲学索隐,也因此他们的史学索隐分不出原著和续作,而续作是不能进行索隐的,所谓铜金不可相替,油水不可相混也。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索隐  索隐词条  红楼梦  红楼梦词条  考证  考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