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伊丽莎白·朗格瑟《季节的开始》原文及赏析

  伊丽莎白·朗格瑟 (薛思亮 译)

  工人们扛着木牌和钉木牌用的桩子来到了村口。村庄高高地座落在群山之中最后一个山隘的转弯处。这是一个炎热的暮春天气。雪线已经退到了山顶附近的冰雪壁下。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草坪;法国菊尽情地舒展开它那密密的花瓣,怒放的蒲公英昂起了它那长在乳白色花茎上的饱满花冠,仿佛涂满黄色乳脂的金梅草花高兴得绽裂开来,池塘里长满了开着小花儿的龙胆,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映出了蓝得出奇的天空。周围的房屋和旅店也焕然一新: 刚刚油漆了的窗台,精心修缮过的木板屋顶,重新修补过的篱笆。只消喘口气的工夫,大批外乡人,那些来避暑的游客们——女教师,大胆的萨克森人,拖儿带女的家长,登山运动员——将蜂拥而至。他们多教将驾驶着自己的小汽车,罗尔、奔弛、菲亚特、奥帕尔等各种型号的小汽车将会比比皆是。到处都会看到车身上镀铬金属配件和玻璃窗闪光。钞票也必定随之源源而来。一切都为此做好了准备。人们竖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路标,有画着骷髅头的急转弯指示牌,有标明里程的路牌,还有专门为行人而立的其它牌子,诸如“前行两分钟即到‘阿尔卑斯山玫瑰花咖啡馆’”

  就在工人们打算埋木桩的地方,立着一个木头十字架,基督头像上方也钉着一块牌子。牌子上至今仍写着彼拉多斯当初的题词:I.N.R.I.①——本来的意思应该是“他不过自称是犹太王而已”,但却没有明写出来。人们对此感到的不满,在过去几个漫长的世纪之后,早已不再那么强烈了。两个工人把扛在肩上的木桩和挖土用的大铁锹一起放在路边这个十字架下,第三个工人把工具箱、锤子、钳子和钉子放在木桩的旁边,使劲地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沫。随后三人就商量起该把他们的牌子钉在什么地方,以便使上边的字迹格外醒目;所有所宽阔的隘口公路上过来的行人,说得更确切一些,所有驾驶汽车驶进村庄的人,都应当一眼就能看见,而不会忽略过去。最后他们一致同意,将牌子钉在十字架的前面,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算作是这个村庄给予每一个外来游客的欢迎吧。遗憾的是,他们发现,这样就必须把木桩钉在一个加油站的铺石地面上——这当然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那样一来,就会防碍汽车,特别是较大的汽车转弯。于是工人们便拖拽着木桩又向村外走了一段,停在区公所前的草坪旁边。他们刚要动手,却又发现,这里距离另一块标明村名及其所属的区名牌太远。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村庄想要充分利用这块牌子和那上边的字的话,就必须把木桩再移近一点儿——最好是把它竖在十字架的对面,这样,车辆和行人就必须从它们中间穿过。

  那位拿着钉子和锤子的工人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同伴们的赞许。另外两人重又扛起木桩,把它抬到十字架的前面。现在这块写有文字的木牌应该垂直地立在十字架的对面;可是他们又发现,恰恰这儿长着一棵古老的山毛榉,它那巨大的枝丫歪歪扭扭地伸向两边,仿佛是一位穿长袍的圣母抖开了她的披肩,夏日里就会遮住木牌,枝叶投下的斑驳阴影就会使牌子上边的字句模糊不清,至少也会使它们黯然失色。

  这样一来也就只剩下耶稣十字架的那一侧可以考虑了。然而,他们最初选中的那块加油站的铺石地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使人联想起那个死在耶稣左边的强盗所处的位置,所以他们最后就选中了十字架右边的空地。两个人挖土,第三个人迅速、有力地把牌子钉到了木桩上,然后三个人一起将木桩插进坑里,还在四周填满了石头。

  他们的忙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给他们帮忙,递锤子、递钉子、找合适的石头。几个女人也停下来,仔细地逐磨着牌子上的字句。两个才给十字架脚下的花盆重新添满了水的修女疑惑地相互望了一眼便走开了。那些伐木回来或是下地回来的男人们对木牌却有着不同的反应:有些人笑了笑,有些人只是默默无语地摇着头,但大多数人则无动于衷,既不表示欢迎也不表示反对,而是显得非常淡漠,不管事情会如何发展,都将和他们毫不相干。总之,工人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非常满意。钉着那块牌子的木桩笔直地立在路旁,从老远就可以看见牌子上的字迹。午后的阳光象一只大手,滑过这一行粗大的字,慢慢地抚弄着每一个字母,就好象那是写在牌子上的法官的判决。

  连垂死的基督也好象正在用最后的气力尽量想要弄清楚牌子的内容。他那苍白的、鲜血淋漓的头在咽气时向右边歪着。人们发觉,这一行字与他同样有关系,而他一向是被村里的人看作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很受爱戴的。现在,这一行字将无情而长久地、黑白鲜明地面对着他,正如他那巨大而永恒的痛苦一样。

  当工人们重新收拾起他们的工具箱,离开这将人钉在十字架上的刑场时,他们再一次抬头满意地瞧了瞧那块木牌。牌子上写着:“本疗养区内犹太人不受欢迎。”

  这是一篇性格与情节都淡化了的作品。全篇没有中心人物,所描述的仅一件事情——竖木牌,尽管如此,但整个作品并不给人以单调之感,这是因为,作品在极短的篇幅里(小说全文不上二千字)因强化悬念而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作品首先描写暮春之时的阿尔卑斯山的自然美景:生机盎然的草坪,各种含苞怒放的花朵,蓝得出奇的池水与天空,这表明一个旅游季节即将来临。人们为迎接游客的到来,做好了一切准备:所有的旅店焕然一新,竖好了一切应有的路标及其它牌子。而正是在这样的时候,工人们扛着木牌来到了村口。这样,作品就设下了悬念:既然一切就绪,工人们为什么又扛来木牌呢?随即,作品描述工人们为竖木牌如何寻找合适的地点:加油站的铺石路面上不能钉,十字架的对面不能钉,几经为难后,最后工人们终于选中了十字架右边的空地。工人们多次选择所围绕的中心都是让木牌上的字迹格外醒目。这就使得悬念加强了,那木牌上到底写着什么呢?但是作者并没有马上揭开谜底,却把笔触伸向另一端,去描述各样的人们对木牌上内容的反应:孩子热心,修女疑惑,男人们“有的笑了笑,有些人只是默默无语地摇着头,但大多数人则无动于衷。”这样的描写就促使读者更急于知道木牌上写的什么引起人们态度如此不同,使悬念得以进一步强化。到这里,作者仿佛应该顺理成章地把谜底交给读者了,但却不然,作者把笔锋又扭了个方向,描写“垂死的基督也好象正在用最后的气力尽量想要弄清楚牌子的内容。”这样,作品就由层层的强化把读者的悬念推向顶峰。最后,作者还卖了一下关子,写工人们收拾工具准备离开,让读者觉得“山穷水尽”之时却猛然呈现出“又一村”,从工人们的眼里挑明了牌子的内容:“本疗养区犹太人不受欢迎。”这一谜底的揭开,使其作品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讽刺特色豁然明朗。

  木牌所写的内容表明德国法西斯的种族主义歧视已达到何等严重的程度,把这样的木牌竖在一个大疗养区的最醒目的地方,意味着法西斯分子已不惮于公开表明对犹太人的轻蔑,它暗示出希特勒上台后一个迫害犹太人的季节即将开始。这样,作品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与作品的命题紧相呼应,而这样的思想内涵与作品中对自然季节特征的描写又形成强烈的对照:具有暮春特点的大自然是那样的美好,迷人,而木牌上所写内容暗示出来的前景却又是那样的恐怖。

  作品的讽刺意味也产生于强烈的对比,但这种对比是以矛盾的组合形式出现。讽刺有多种方式,有反语式的,夸张式的,矛盾式的,这篇作品采用的是后者,就是让其事物在其自相矛盾的对照中显出荒谬和可笑来。木牌所竖立的地点正在基督像的右侧,为基督垂死之时的目光所注视,木牌上写着的是“本疗养区内犹太人不受欢迎”,而基督像上方则挂有法官彼拉多斯当初题词的牌子,由这牌子表明基督的身份:“拿勒撒人耶苏,犹太人之王”。基督的精神是博爱,而木牌上所写的内容则是歧视,并且暗示着残害。基督是“一向被村里的人看作他们当中的一员,很受爱戴的”,但却正是这疗养区内的工人们心满意足地把木牌竖立在基督像的旁边。作品就是这样由矛盾组合的多重对比而被抹上强烈的讽刺色彩。并且由其强烈的讽刺而表露出作者的鲜明的思想感情——对德国法西斯的种族歧视的强烈憎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朗格  朗格词条  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季节  季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