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比这更能使一条狗发疯呢?篱笆外来了另外一条狗,对着缝隙东嗅西闻,朝它汪汪直叫,而它却没法儿出去。那条狗与它,也许纯属陌路相逢,也许是老相识。 或许那条狗并没有叫, 只不过嗅嗅而已, 但对它来说,反正都一样。往往是里边的狗先叫,外面的只是因为对方先动肝火, 无事生非,才火冒三丈, 以大叫来回敬。结果呢事情越弄越糟。里边的狗吐白沫, 吐得满地都是,还发疯似地扑将上去。
真不明白里边的狗为什么要发狂。也许是它认为外面的狗欺人太甚,居然有意作弄它。反正对峙越久,里边的狗就怒气越大,末了,会因为出不去,没法把外面的狗吞掉, 气得差点儿把自己的尾巴咬下来撕个粉碎。要是出得去, 它准会咬死对方——就是亲兄弟也不管。
有时,外面的狗不过笑了笑离去;有时, 随和地回叫几下;有时, 它不感兴趣地吠几声,仿佛委实与世无争,只不过出于自尊和维护狗的资格, 才不免嘀咕一阵;有时, 外面是条小狗, 那它就会陡然吃惊而匆匆跑掉; 或者,假如那是一只厚脸皮的小狗,那它先要肯定里边的狗跑不出来,才斗胆去戏弄对方。
有趣的是一条纽芬兰种大狗在篱笆外嗅个不停,满脸狞笑;而里边的狗却以每秒叫三十下的速度,一个劲儿地呜咽, 气急败坏,弄得浑身都是白沫,而且从头到尾的每个关节都抖动起来,不时把白沫喷出篱笆缝隙。
有时外面的是条小狗,身子越小叫得越凶, 因为它知道自己很安全。 而有时则象前面说的, 外面是一条大狗,它厌恶口角, 从来不愿对别的狗提出异议——象人世间很多和事佬一样,他们讨厌与人拌嘴, 总是和颜悦色,彬彬有礼,但谦恭得令人讨厌, 而且常带些不无讥诮的神气,那模样简直使你想把他们的头拧下来。这些人从不挑起争吵, 却一味使口角继续下去,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们心安理得, 就因为争吵不是由他们引起的, 而且还口口声声说, 是对方先闹起来的——那大狗因为里边的狗大动肝火而发怒了, 它说:“干嘛要那么大惊小怪?你怎么啦?喂!”
里边的狗说:“你以为你在跟谁说话?你这——! 我要 ——”
随后外面的狗说:“你这东西,连一条老骚母狗都不 如!”
它们终于对咬起来了,几里路以外都能听得见。那情形如同打仗时的呐喊,也象几百门大炮每分钟发射八十发炮弹。 它们吵呀吵, 直到外面的狗发起狂来, 要冲进篱笆,把里边的狗吃掉;里边的狗则要冲出去,把外面的狗一口吞下。然而,要是这两条狗偶尔在外面相遇,说不定会立刻打得火热,成为最要好的朋友,发誓永远忠于友情, 并把对方请到自己家里去做客呢。
——劳森寓言(黄源深译, 载《外国文学》1982年 第12期)
我们面前的这篇寓言出自澳大利亚短篇小说艺术巨匠亨利·劳森之手。它情节淡化,致力于形态刻划,很象一篇速写。
寓言以篱笆为界, 刻划了篱内一条狗和篱外各种狗之间的愤怒争斗。作者对各种个性不同、体态有别的狗,观察细腻, 刻划生动。但是,作者的目的显然是借狗写人, 因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有时,外面的狗不过笑了笑离去”,纽芬兰种大狗“满脸狞笑”,特别是描写两只狗之间的对骂。作者还特意插人一段话提醒读者,有种狗“象人世间很多和事佬一样, 他们讨厌与人拌嘴,总是和颜悦色,彬彬有礼,但谦恭得令人讨厌、而且常带些不无讥诮的神气,那模样简直使你想把他们的头拧下来……。”
的确,作者写的各种狗,很容易使我们想起社会上的各种人;作者刻划狗之间的无谓的愤怒争斗,很容易使我们想起人们之间的无谓的愤怒争斗。在商店与其他公共场合,有些态度恶劣的服务员,一触即怒,不妨把这则寓言当镜子照一照。 不是有几分相似吗?顾客呢, 也不妨各自把寓言当镜子照一照。美国高级精神病学专家戴埃说:“愤怒使人情绪低沉,陷入惰性。从病理学角度来看,愤怒可导致高血压、溃疡、 皮疹、心悸、失眠、困乏甚至心脏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愤怒可破坏相爱关系,阻碍情感交流, 导致内疚与沮丧情绪。”“冷静地观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人——包括你自己,尔后再选择愤怒还是幽默。请记住,幽默感会使你和其他人都得到生活中最为珍贵的礼物——笑。笑吧,它使生活充满阳光。”(《你的误区》)让我们记住这则寓言和戴埃的劝告,维护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珍惜人的尊严吧。
寓言还有更深的意义。请注意结尾的一段话:“要是这两条狗偶尔在外面相遇,说不定会立刻打得火热,成为最要好的朋友……”那么,造成它们愤怒争斗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那道篱笆。篱笆,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障碍,象征着因地位、职业等等原因而形成的心理隔阂。有很多事, 只要站在对方的位置,设身处地想想,就可以消除愤怒,增进了解,避免争斗。我们还应注意里外之分,作家重点描写的是里面那条狗, 因为它被隔在篱笆里面, 失去了自由交往, 才形成那种封闭易怒的狭隘心态。小至个人,大至民族,都应该走出封闭状态。才能正确对待周围的一切。
这则寓言风格朴实,语言幽默,着重描写相互关系而不以情节曲折取胜,体现了劳森作品一贯的艺术特色,在寓言中则有别具一格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