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马伯乐》主要内容
足本《马伯乐》共分两部,从空间来说,第一部由两章构成,写的是马伯乐从家乡青岛到上海,抗战开始后,他的太太和三个孩子也逃难来到上海,马伯乐决定带全家人离开上海去汉口。
第二部,共九章,约八万字。前四章都是写马伯乐与全家是如何狼狈挣扎在旅途,如何由上海经南京,车船辗转到了汉口,后面第五章至第九章写马伯乐在汉口的一场恋爱和失恋。结束时这家人决定再逃难到重庆。
该故事的主人公马伯乐出生于青岛一个有钱而且信洋教的家庭里,是“五四”以后成长起来的新青年,他没有任何谋生能力,仅凭借父亲的资本过日子,为此不惜忍受家人的白眼和轻视,第一次“出逃”到大学去旁听,不仅没能赚上钱,反而灰溜溜地回家来。他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这种在家的窝囊处境,于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地方去消解他的失败——在穷朋友面前摆阔:我父亲有七八万的财产。不用再说,穷朋友们的眼睛都亮了,于是他精神上胜利了,那种憋在心中的窝囊火终于烟消云散了。“卢沟桥事件”一发生,马伯乐即刻从青岛逃到了上海,住在一个没有窗子、没有光线的房子里,吃的永远是蛋炒饭,却自我安慰说不吃饱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可以说,马伯乐在行为上都倒退到和叫花子相媲美的程度,可在精神上却欣赏着叫花子受过训练的饥饿“美”,欣赏着叫花子吃不饱也不哭,也不想法子再吃的“优美”。
《马伯乐》描写了抗战初期国统区的混乱和狼狈,刻画了马伯乐等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惊慌失措纷纷逃跑的投降主义者的嘴脸。在当时给世人一个警醒,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幅难得的战乱世俗图。该作品揭露了中国抗战现实中“一方面庄严,另一方面却荒淫无耻”的状况。
萧红《马伯乐》人物
马伯乐从小不愁吃、不愁穿,却也很少感受到亲情和爱抚。他害怕父亲的威严、蔑视父亲倾慕外国人的可笑可厌的作派,他也嫌恶太太的虚伪,他与他的家庭并不相融。他感到自己犹如家中的奴仆一般,走路也是“溜溜的” 。因而他敏感又胆怯,犹如一只被猎人追赶的惊疑的兔子,稍有风吹草动,拔腿就跑。
在家中,马伯乐也算是个少爷,但他并没有地位,加之高中毕业后一直闲居家中,特别是开书店败归,使全家上下都瞧不起他,无人愿意理睬他。
马伯乐胆小自私:他从不愿借钱给朋友;从未真正关心过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危险来临,他只有动物式的本能反应——保护自己。他卑琐无能:大学考不上,生意做不成;生活上没有自立的能力,爱情上没有追求的勇气。他浅薄虚荣:在无钱者面前夸耀他的财富,在无知者面前炫耀他的“博学”。然而他又敏感脆弱、孤独寂寞,没有人疼爱他、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尊重他。他为自己的处境苦闷、不平,因而他也是悲哀的、优伤的。
马伯乐不满于现实,却从未尝试过改变现实;他渴望自己能有事业上的成功,却从未积极地努力过。马伯乐的性格和心理矛盾复杂,但都可以统摄于一个核心之下,那就是马伯乐保护自己的唯一方式: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