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卡洛尔(1832—1898)是一个热爱孩子,善于幻想的数学家。当卡洛尔在别人鼓励下把原来是讲给小女孩们听的荒诞故事配以坦尼尔的精美插图,出版成名为《艾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的中篇童话后,很快引起了英语国家的轰动,被认为是荒诞文学的顶峰之作。它被认为是英国第一部成熟的童话。出版后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孩子中间传读,于是100多年来不断有人在研究这部童话,并以塑像、集会等方式纪念它的作者。
这部童话的主角是七岁的小姑娘艾丽丝。她在梦境里被一只兔子引诱,落人深深的兔子洞。原来,这兔子洞是个非常奇妙的境地,喝一口瓶中的水,身体就膨胀起来,吃一块饼干身体又缩小了。她的眼泪竟流成了眼泪池,能在里面游泳。更有甚者,皇后一不高兴就下令“砍头”,而柴郡猫却只有头没有身躯,这倒难住了剑子手: “他还从来没有砍过没有身躯的头呢。”奇境中的艾丽丝不仅是一个游历者,而且是一个参与者。
这里所选的是第六章“猪崽和胡椒” 中的一段,叙述一只柴郡猫蹲在树桠上,会讲富有哲学意味的话,它的“那笑脸,在身体消失后,还停留了好一会儿”。关于这只猫的奇观,是卡洛尔创造的英国幽默典范。它的效果不是讽刺,也不是滑稽,它使读者感到其中包藏着一种丰富的谐趣美,回味无穷。
·韦苇 ·
猪崽和胡椒
(艾丽丝在林子里吃了魔蘑菇,终于变得不高不矮,成了原来的样子。在林子里她看到一只会露齿笑的柴郡猫。人家告诉她,柴郡猫都会笑。)
艾丽丝抬头看见几码外的大树桠上,竟坐着那只柴郡猫,不禁吃了一惊。
那猫见了艾丽丝,只是笑。艾丽丝想,它样子看起来挺和善,不过它还是有很长的爪子和许多牙齿,她觉得对它还是尊重些好。
艾丽丝怯生生地招呼: “柴郡猫咪!” 不过她不知道那猫喜不喜欢这样称呼。哪知道它笑得咧开了嘴。艾丽丝想道: “好啦,看来它喜欢这样叫它。” 于是便继续搭话: “劳驾,请告诉我,我该往哪条路走呢?”
“这要看你想上哪儿去。”猫说。
“不拘上哪儿去都行——” 艾丽丝说。
“那么随便走哪条路都没关系。”猫儿说。
“只要我能走到一个地方去就行。” 艾丽丝加以解释。
猫儿回答: “只要你走下去,自然就会走到一个什么地方去的。”
艾丽丝觉得这句答话是没法反对的,只好再问别的问题:“这周围住的是些什么人?”
猫儿挥着右爪子指点: “那边住的一位帽匠。” 又扬起左爪子: “这边住的一只三月兔。你喜欢去访问哪一个都行。他两个都是疯子①。”
艾丽丝很有主见地说: “我可不愿到疯子中间去。”
“啊,那可没办法!”猫说,“我们这儿都是疯的,我是疯的,你也是疯的。”
“你怎么知道我是疯的?” 艾丽丝问。
“你一定是的,要不你就不会到这儿来。”
艾丽丝并不认为它说得有理,不过还是接着问: “你怎么知道你疯了呢?”
猫儿回答:“我们从这里谈起吧:狗是不会疯的,你同意吗?”
“我看是这样。” 艾丽丝说。
“好,你知道,”猫继续说,“狗生气了就咆哮,高兴了就摇尾巴; 而我呢,高兴了就咆哮,生气了就摇尾巴。是吧,由此可见,我就是疯的罗。”
艾丽丝争辩: “不对,你只会咕噜,不是咆哮。”
猫儿说: “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你今天要去和王后玩棒球吗?”
“我倒挺想去,可是直到现在还没人邀请我呢。”
“到那儿再见吧!”猫说完,突然消失了。
艾丽丝对此倒不诧异,她已经见惯这些不断发生的怪事了。但是,当她还没从猫在树上呆的那个地方转过眼来,猫忽然又现了出来,张嘴就问:
“顺便问问,我差点儿忘了,那个婴孩变成什么了?”
“它变成一只猪崽了。” 艾丽丝说得很自然,好像那是件理所当然的事似的。
“我早就料到。” 猫说罢,又不见了。
艾丽丝等了一会,希望再见到猫,可是它没有再出现。等了一两分钟,她就朝着据说是三月兔住的地方走去。她算计着:“帽匠我见过,那三月兔一定挺有意思。现在是五月,也许它不会太疯了——至少不会比三月间更疯。” 正说到这儿,抬头一看,柴郡猫又出来了,坐在树桠上。猫问: “刚才你是说猪崽还是无花果①?”
“我说的是猪! 请你别这样一会儿突然闪出来,一会又突然闪回去的,把人搞得头都晕了。”
“好的!” 猫说,这一次它消失得很慢,从尾巴尖儿开始,一直到最后看不见的笑脸; 那笑脸,在身体消失后,还停留了好一会儿。
艾丽丝想: “嘿,我倒常常看见没有笑脸的猫,却没有见过没有猫身的笑脸。这要算我这一辈子见到的最稀奇的事了。”
没走多远,她就望见了三月兔的房子——她认定这就是三月兔的屋,要不它的烟囱怎么像兔耳朵,它的屋顶怎么铺的是兔毛呢! 房子挺大,她不愿就这样走近它,便把左手的蘑菇啃了一点,长到二英尺来高,才胆怯地走去,心里嘀咕: “要是它疯得厉害,咋办? 我还不如去看看帽匠哩!”
(李洪国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