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庄子·徐无鬼》原文、翻译及赏析

  徐无鬼

  本篇由十四则寓言故事和一段议论组成,内容虽杂,但主旨都在宣扬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规劝人们要顺应自然,保持真性,不要因外物而伤身失性。我们选录的三段文字,指出当世国君的做法实质上是在危害民众,只有“应天地之情”,才真正是社稷之福;告诫人们不应有所自恃,哀叹世人的迷误,强调不用言语、返归无为的功效,阐述无为而治的主张。

  一

  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suì)之事则不乐,皆囿于物者也。①

  招世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筋力之士矜难,勇敢之士奋患,兵革之士乐战,枯槁之士宿名,法律之士广治,礼教之士敬容,仁义之士贵际。②

  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庶人有旦暮之业则劝,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③

  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④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⑤此皆顺比于岁,不物于易者也。⑥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悲夫!

  【注释】

  ①知:同“智”。变:机变之事。序:条理。凌谇:凌辱、责问。囿:局限。②兴朝:振兴朝政。宿:守。③草莱:杂草,此指耕耘等农事。比:亲和。旦暮之业:指一日之业。暮,通“莫”。④尤:异,出众。⑤遭时有所用:不埋没长处。⑥比:从。不物于易:即“不易于物”,各自拘守一物而不能变通。

  【译文】

  有智之士如果在思虑上没有变化就是不快乐的,口辩之士如果没有辩论的话题与程序就是不快乐的,好察之士如果没有欺凌与责难的事情发生就是不快乐的,这些人都是被外物牵累、束缚的人。

  招摇于世的人,喜欢在朝廷中炫耀自己,中等资质的人以做官为荣,体格强健的人以排忧解难为豪,勇敢无畏的人以挺身排除祸患为喜好,披甲戴盔的人喜欢参加战斗,隐居清修的人看重自己的名声,研究法令的人大力推广法治,推崇礼教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崇尚仁义的人看重人际交往。

  农夫如果没有农事就不会快乐,商人如果没有生意就会心神不安,百姓如果早晚有事可做就会努力勤勉,工匠如果有了灵巧的工具就会声高气壮。

  钱财积存不多而贪婪的人就会郁郁不乐,权势不够强大而喜好炫耀的人就会悲哀。一心追求权力的人喜欢变乱,遇到时机就会铤而走险,不能恬惔无为。这些都是顺时逐利,拘限于一事一物而不能超脱的人。他们全身心地逐利,沉溺于外物之中,一生都不知道觉醒,实在可悲啊!

  二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①谓从者曰:“郢人垩(è)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zhuó)之。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③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④死久矣!’自夫子⑤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

  ①顾:回头。②垩:白土。慢:通“墁”,涂。匠石:名叫石的工匠。斫:用刀、斧等砍削。③运:挥舞。斤:斧。听:任。失容:失色。④质:对手,指施展技艺的对象。⑤夫子:指惠施。

  【译文】

  庄子送葬,路过惠子的墓地,回头对随从说:“郢都有一个人,不小心让鼻子沾上了一点白灰,这点白灰又薄又小,犹如苍蝇的翅膀,他让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斧如风,任凭斧子向白灰点削去,灰点随斧而去,而鼻子丝毫没有受到伤害,郢都人站立不动,脸色不变。宋元君听说此事后,召见了匠石,说:‘试着替我再做一遍。’匠石说道:‘臣下的确曾砍削过鼻尖上的灰点,可是现在我的对手已经死了很长时间了。’自从先生去世,我再也没有对手了,我再也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三

  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①”

  管仲曰:“公谁欲与?”

  公曰:“鲍叔牙。”

  曰:“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②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③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

  公曰:“然则孰可?”

  对曰:“勿已,则隰(xí)朋④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畔,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以贤临人⑤,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⑥,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注释】

  ①病矣:病危了。讳:原误作“谓”,江南古藏本作“讳”,《列子·力命篇》也作“讳”,据以改正。恶:何。属:托付。②不己若:即“不若己”。不比:不亲近。③钩:触犯。④隰朋:齐国贤人。姓隰,名朋。⑤临人:凌驾于他人之上。⑥下人:恭敬待人。

  【译文】

  管仲生了病,齐桓公前去看望他,问他说:“仲父的病已经很危险了,还可以忌讳不说吗?如果您病危,我将把国事托付给谁才好呢?”

  管仲说:“你想托付给谁呢?”

  齐桓公说:“鲍叔牙。”

  管仲说:“不可以。鲍叔牙为人廉正,是个好人。但是他从来不去亲近不如自己的人,而且只要听到别人的过错,就终生难忘。如果让他治理国家,对上会触犯君威,对下会忤逆百姓。一旦得罪了国君,也就不会长久执政了。”

  齐桓公说:“那谁可以呢?”

  管仲说:“不得已的话,隰朋还可以。隰朋为人对上可以忘记权贵的荣位,对下不区分卑贱,自愧不如黄帝,又能怜悯不如自己的人。以德行感化众人,称得上是个圣人;把钱财分给他人,称得上是个贤人。以贤凌驾于众人之上,没有能得人心的;以贤礼遇众人,没有不能获得人心的。他对国事有所不闻,对家事有所不见。如果不得已的话,隰朋还是可以的。”

  【智慧全解】

  礼贤下士重人才

  庄子通过管仲有病的寓言故事,借管仲之口提出“用人之道”。庄子认为,清廉有德的人不一定适合治理国家,因为他过于沉湎于国事之中,凡事记于心上,不能宽容别人。在庄子看来,只有顺应自然本性,按照万物发展变化规律行事的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最佳人选。因为这种人虚怀若谷,不炫耀才华和智巧,不会搅扰百姓的生活,从容淡然,顺应自然而让万物自由自在。

  那么,如何才能识别出这种可用之才呢?庄子说:“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以贤人自居而驾临于他人之上,不会获得人们的拥戴;以贤人之名而能谦恭待人,不会得不到人们的拥戴。

  自古以来,都是“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亡”,每个管理者都想网尽天下人才为己所用,也都很重视人才,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社会,人才资源已毋庸置疑地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各个国家、各个企业都意识到“一流的事业离不开一流的人才”这一道理,都在想方设法地争夺人才。那么领导者如何才能得到人才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人者礼贤下士,尊重人才。

  曾听到很多领导者感叹,现在市场缺少人才,无人可用,其实,现在社会上并不是缺少能力高超、有远见卓识的人才。只是那些才华出众的人,往往都有着自己非常独特、强烈的个性,不会轻易随声附和、趋炎附势,更不会阿谀逢迎。如果不真心诚意地去邀请他们,不对他们以礼相待,这些人才就不可能主动聚集到领导者的周围。况且,出类拔萃的人才也正是各企业争抢的对象,如果不想方设法,不能别出心裁地去寻访、招纳贤才,就很难得到真正的人才。

  因此,领导者不要只是在口头上天天喊着要“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做出一些独具匠心的实招来吸纳人才。

  【阅读延伸】

  秦王五跪得范雎

  战国时期,范雎曾受迫害逃到秦国。秦昭王得知范雎熟知兵法,颇有远略,便求才心切,驱车前去拜访他。秦昭王见到范雎,便屏退左右,跪下诚恳地对范雎说:“请先生教我吧。”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于是,秦昭王态度更加恭敬地“再次跪地请教”,可范雎仍是不语。

  秦昭王又跪,说:“先生真的不肯教我吗?”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于是他向秦昭王说出自己之所以不进言的重重顾虑。

  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我诚恳地想向先生请教,请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不管是牵涉谁,上至太后,下至朝廷文武百官,先生尽管直说。”

  范雎还是不放心,就试探地说:“秦国的疆域如此广阔,士兵也很骁勇善战,对付诸侯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秦国却闭关自守15年,不敢出兵攻占崤山以东的地方,这不仅说明穰侯在治理上存在问题,还表明大王的策略也有一些失误的地方。”

  对此,秦昭王并没有发怒,领悟到范雎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地说:“我愿听先生的详细分析。”

  这一次,范雎也觉得时机成熟,便条理清晰地分析说:“穰侯打算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这一计策不好。现在,大王不如攻打邻近的诸侯,而与远方的国家交好,这样就不容易失去已经得到的领土。如今,韩、魏两国地处中原,是天下的枢纽。如果大王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亲近韩、魏两国,以此来威胁楚国和赵国。于是,楚、赵两国一定会自然而然地依附大王。楚、赵两国依附了我们,齐国的国君心里必然担心。如此,韩、魏两国理所当然地便能攥在手心里了。”

  秦王听了,高兴地连连点头称道,说:“分析得太好了!”秦昭襄王便拜范雎为客卿,并按照他的计策,将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几年后,秦昭襄王撤了相国穰侯的职,也不再让太后参与朝政,正式拜范雎为丞相。

  公元前266年,范雎出任秦相,辅佐秦昭王,上承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皇、李斯的统一帝业,成为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在《史记》中,司马迁对范雎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六国,范雎功劳最大。

  秦昭王五跪得范雎的典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称颂,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庄子  庄子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