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次五经薄山之首,曰苟床之山,无草木,多怪石。
东三百里,曰首山。其阴多构柞,其草多��芫①,其阳多㻬琈之玉,木多槐。其阴有谷,曰机谷。多䲦鸟②,其状如枭而三目,有耳,其音如录③,食之已垫④。
又东三百里,曰县斸之山⑤,无草木,多文石。
又东三百里,曰葱聋之山,无草木,多��石⑥。
东北五百里,曰条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药、门冬。
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阴多苍玉,其阳有井,冬有水而夏竭。
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櫄木⑦,其草多芃⑧。
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垩。
又东五百里,曰槐山,谷多金锡。
又东十里,曰历山,其木多槐,其阳多玉。
又东十里,曰尸山。多苍玉,其兽多麖⑨。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又东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榖柞,无石。余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
又东南十里,曰蛊尾之山,多砺石、赤铜。龙余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
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榖柞棘⑩,其草多藷藇蕙,多寇脱⑪。黄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璇玉。
又东十二里,曰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扈之水。
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⑫至于阳虚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礼: 太牢,婴用吉玉。首山,䰠也,其祠用稌,黑牺,太牢之具,蘖酿⑬,干儛⑭,置鼓,婴用一璧。尸水⑮,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刉⑯一牝羊,献血;婴用吉玉,采之,飨之。
〔注释〕 ① ��(shù)芫: ��,山蓟,有苍术、白术,可入药。芫音元(yuán),落叶灌木,淡紫色花,花蕾可入药;又音言(yán),芫荽,俗称香菜。 ② 䲦鸟: 䲦音地(dì),又音代(dài)。 ③ 录: 或作鹿。 ④ 垫: 下湿病。 ⑤ 县斸(zhú)之山: 斸,本义为大锄,引申为掘。 ⑥ ��石: 义不详。 ⑦ 櫄木: 櫄,同椿。 ⑧ 芃: 音蓬(péng),草茂盛,兽毛蓬松;或谓芃原作芁(jiāo),即秦芁,可入药。 ⑨ 麖(jīng): 大鹿。 ⑩ 棘: 酸枣。 ⑪ 寇脱: 又名通草、通脱木、大叶五加皮等,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茎粗壮,不分枝,可入药。 ⑫ 苟林之山: 即苟床之山。 ⑬ 蘖(niè)酿: 蘖,酒曲。蘖酿即用酒曲酿成的酒。 ⑭ 干儛: 干即盾。干儛即持盾而舞。 ⑮ 尸水: 应为尸山。 ⑯ 刉(jī): 划破,割,专指在祭祀中划破带毛的哺乳动物。
【鉴赏】 中山五经即中部山区第五条山脉的考察记录,共记述有15座山,5条河流,9处地望,15处矿物,20处植物,2处动物,其中有一些药用植物和动物,以及多种矿产。当地居民举行祭祀活动的规格比较高,采用的是最高规格的太牢之礼。其中,升山是当地人先祖墓地。祭祀首山之神,不仅用太牢,还要选黑牲,献美酒,击鼓,众人持盾以舞。在尸山祭天,祭品有黑犬、雌鸡,还要划破母羊取其血涂抹祭坛、祭物,类似血祭习俗亦见《旧约·摩西五经》。尸,主持祭祀者或代表受祭祀的人神。在《五藏山经》26条山脉里,中山五经的祭祀规模仅次于西山一经。
本章第2节首山,是一座著名的山。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的地方,就在今日河南省的灵宝县境内。《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堕黄帝之弓。”此外,河北卢龙县东南,河南灵宝县和偃师县西北,甘肃陇西县西南,亦各有首山。
第5节中条谷山的门冬,正体字为虋冬,因笔画过多而用同音字称为门冬。门冬又称蔷蘼,亦即蔷薇,但因其名与天门冬相近而常被误以为即天门冬。天门冬为多年生攀援草本,长约2米,俗称“千条蜈蚣赶条蛇”,可入药,养阴清热,润燥生津。
第6节的超山有一口水井“冬有水而夏竭”,属于气候地质现象,即气候的变化导致地质结构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岩体的热胀冷缩导致了水脉的通与断。第9节的槐山出产锡,锡是制作青铜器的重要原料。第12节的良余山余水向北流入黄河,乳水向南流入洛水。据此可知中山五经所述山脉位于黄河与洛水之间,亦即秦岭东段北支脉的崤山山脉,主峰千山海拔1902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渑池仰韶文化遗址亦出此山地中。第14节升山发源的黄酸水,其名或与制作硫磺、硫酸有关。
第15节的阳虚山与上一座山的距离为“十二里”,这是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数值,应该有着实测的依据。在中国人的古老记忆里,阳虚山这个地方与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有关,因为仓颉就是在这里发明和改进文字的。郭璞注谓:“《河图》曰:‘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纳,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出此水中也。”由于仓颉受黄帝之命创制文字,因此《水经注异闻录·洛异》亦记有:“黄帝东巡过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绿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