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经华山之首①,曰钱来之山②,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③。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④,其脂可以已腊⑤。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灌水出焉,北流注于渭⑥,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䳋渠⑦,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⑧。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⑨,削成而四方⑩,其高五千仞⑪,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⑫,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① 西山经华山之首: 西山一经这条山脉总称华山。 ② 钱来之山: 钱来山的名字,顾名思义应当与“钱”有关。钱在古代原本是指一种农具,又可指衡器、酒器,并非仅仅指货币。或许,所谓“钱来”原应作“羬羊”,因音近和字形相近而讹误。 ③ 洗石: 沐浴时用于帮助除去污垢的石头,它可能具有碱性因而能够去油污,或者具有摩擦力,类似今日市场上用火山岩制成的搓澡石。 ④ 羬(xián)羊: 羬羊是一种体形较大的羊。 ⑤ 其脂可以已腊(xī): 羬羊的油脂可以治疗因寒冷而冻出的体皴,表明当时已经有了护肤用品。腊,原意为干肉,引申指皮肤皴皱。 ⑥ 北流注于渭: 从松果山发源的灌水向北流入渭水,表明松果山位于渭水以南的秦岭,而渭水流域曾经孕育过著名的半坡文化。 ⑦ 䳋(tóng)渠: 即黑羽鸡,毛为黑色,皮为黑色,肉亦为黑色,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⑧ ��(bào): 指皮肤皴裂,又指由于骨节突起(类风湿病)而导致的皮肤破裂,在本文此处应指后者。 ⑨ 太华之山: 西岳华山。 ⑩ 削成而四方: 这是考察者对太华山形貌的描述。 ⑪ 仞: 古代一仞为八尺。 ⑫ 肥遗: 一种能跑能飞、长着六足四翼的大蛇。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①,其木多荆、杞,其兽多㸲牛②。其阴多磬石③,其阳多㻬琈之玉④。鸟多赤鷩⑤,可以御火⑥。其草有萆荔⑦,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⑧。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⑨。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⑩,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鴖⑪,其状如翠⑫而赤喙,可以御火。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棕、楠。其草多条⑬,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食之已疥。其阳多㻬琈之玉,其阴多铜。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⑭,以涂牛马无病⑮。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⑯,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䰷鱼⑰,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䉋⑱,其兽多㸲牛、羬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⑲,食之已疠,可以杀虫⑳。
〔注释〕 ① 小华之山: 太华山与小华山均属华山山系,太华山又称华阴山,小华山又称少华山。在当年的考察者眼里,太华山是一座神圣的山,小华山则是一座物产非常丰富的山。 ② 㸲(zuó)牛: 体形大的牛,或谓羚牛。 ③ 磬石: 用于制作磬的石材。 ④ 㻬琈之玉: 㻬音屿(yǔ),又音书(shū);琈音浮(fú)。“㻬”意思是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活动,据此可知㻬琈之玉应为祭祀求雨时专用的玉石。 ⑤ 赤鷩: 鷩音敝(bì),又音鳖(biē)。或谓红腹锦鸡。 ⑥ 可以御火: 能够预报山林火灾。 ⑦ 萆(bì)荔: 萆荔可以生长在石头上和木头上,估计是一种类似灵芝、木耳的真菌。 ⑧ 心痛: 心脏病,或胃病引起的心口痛。 ⑨ 其阴多铁: 《五藏山经》记述有多处产铁之山,由于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广泛使用铁器,因此有学者便据此认为这是《山海经》成书不早于春秋战国的铁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五藏山经》记述的铁矿、铜矿主要是用于制作颜料。 ⑩ 葱聋: 葱聋兽的名称像是植物,或谓葱聋,即藏羚羊。 ⑪ 鴖(mín): 水翠鸟。 ⑫ 翠: 翠鸟。汪绂注谓: 翠有二种,山翠大如鸠,青绀色;水翠小如燕,赤喙丹腹,青羽鲜好,短尾,似鸟似山翠而赤喙也。 ⑬ 其草多条: 符禺之山和石脆之山都出产名称为“条”的植物,但是两者的性状和药效并不相同。 ⑭ 流赭: 水中出产的赭石,可制作常用的赭色颜料。古人相信赭色可以辟恶,因此古代囚犯所穿赤褐色的衣服又称赭衣。 ⑮ 以涂牛马无病: 用赭石颜料涂抹在牛、马身上,可预防牛、马患病。郭璞注谓此处“马”或作“角”。 ⑯ 杻(niǔ)橿: 杻即意树,树干多曲少直,叶似杏而尖,其木可作弓。橿即枋树,又名檀树,其木可作车轮、锄柄,因而古人又称车为檀车。 ⑰ 䰷(bàng)鱼: 蚌鱼,一种兼有蚌类和鱼类特征的水生动物,与《东次二经》葛山首的珠鳖鱼有几分相似;或谓蚌鱼属蜃(大蛤)类,又名美珠。 ⑱ 箭䉋(mèi): 箭䉋属竹类。郭璞注谓:“今汉中出䉋竹,厚里而长节,根深,筍冬生地中,人掘取食之。” ⑲ 肥遗: 英山的肥遗鸟与太华山的肥遗蛇同名,不知两者有何干系。或谓肥遗鸟即竹鸡。 ⑳ 可以杀虫: 用肥遗鸟制成的药,可以治癞疾(麻风病),还可以治寄生虫病,或杀灭其他害虫。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雚①,其状如樗②,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③。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④,其中多水玉,多人鱼⑤。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⑥而黑端,名曰豪彘⑦。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枳⑧叶而无伤⑨,木虫⑩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⑪,佩之可以已疠。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⑫橿,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⑬。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⑭。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⑮,冬见夏蛰⑯,服之不畏雷⑰。
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⑱,鸟多尸鸠⑲。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时之山,上多榖柞⑳,下多杻橿,阴多银,阳多白玉。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注释〕 ① 雚(guàn): 即芄兰,多年生蔓草,又名萝藦,俗名雀瓢,茎、叶和种子均可入药。所谓“浴之已疥”,表明当时人们已经采用药浴的方法来治疗皮肤病了。 ② 樗(chū): 即臭椿树。 ③ 胕(fú): 浮肿。 ④ 洛水: 此处洛水(南洛水)发源于秦岭南麓,从崤山与熊耳山之间穿越,向北流入黄河。 ⑤ 人鱼: 娃娃鱼,学名鲵,中国传统文化龙的原型动物。 ⑥ 笄(jī): 束发用的簪子。 ⑦ 豪彘: 即豪猪。它的毛好像是尖端黑色的白簪子,又尖又硬。 ⑧ 枳: 又名枸橘、臭橘,灌木或小乔木,可嫁接橘树,复叶三片,有粗刺。 ⑨ 无伤: 盼树的叶子与枳叶相近,但是没有刺,因此不会伤人。 ⑩ 木虫: 吃树心的虫子。 ⑪ 臭如蘼芜: 薰草的香气与蘼芜一样,佩戴用这种香草制成的香包,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因为浓郁的香气可以驱逐有害的蚊蝇、毒虫。 ⑫ 棫(yù): 即白桵,果实紫红色,可食。 ⑬ 婴垣之玉: 可以制作婴垣的玉材,或谓婴垣应作婴脰。 ⑭ 嚣: 长臂猴。 ⑮ 橐��(tuó féi): 鼓风吹火用的袋子,多用牛皮制成;或谓橐��即独足鸟,《本草纲目》:“独足鸟闽广有之,昼伏夜飞;或时昼出,群鸟噪之;唯食虫豸,不食稻粱。” ⑯ 夏蛰: 夏眠。例如乌龟在35摄氏度以上时会进入夏眠状态。 ⑰ 服之不畏雷: 橐��鸟有夏眠的习性,当是不耐炎热。或许正因为它在夏季休眠,因此从来不会被雷电击中。人们就相传插上它的羽毛,或者食用橐��鸟做成的汤,也能够不怕电闪雷鸣。 ⑱ 猛豹: 或谓“猛豹”应为“貘豹”。貘像体形矮小的犀,尾短,鼻向前突出,食嫩叶。或谓南山的“貘”即大熊猫,南山即今秦岭的终南山,秦岭为大熊猫的栖息地之一。 ⑲ 尸鸠: 布谷鸟。 ⑳ 柞(zuò): 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木材坚硬,可制作家具。此外,麻栎亦称柞木。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①。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③,兽多犀兕熊罴④,鸟多白翰⑤、赤鷩。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⑥,食之使人无子⑦。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⑧,上多棕楠,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⑨,席其皮者不蛊⑩。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⑪,名曰栎⑫,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⑬,食之已瘿。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塗之山,蔷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塗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⑭。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⑮,可以毒鼠⑯。有草焉,其状如槀茇⑰,其叶如葵而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脚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⑲,食之已瘿。
〔注释〕 ① 沔: 潘冢山为汉水的发源地,古人亦称汉水为沔水。 ② 汤水: 今日汉江源头之一,在秦岭太白山附近,太白山海拔3767米,其北麓的眉县有汤峪泉,泉出太白山石缝,受死火山岩浆加热,水温近沸。 ③ 桃枝、钩端: 竹类。 ④ 兽多犀兕熊罴: 今日秦岭早已无犀牛,也很少有熊罴,倒是还有大熊猫。 ⑤ 白翰: 白翰即白色野鸡。 ⑥ 蓇蓉: 蓇音骨(gǔ)。 ⑦ 食之使人无子: 蓇蓉具有避孕药效。 ⑧ 天帝之山: 山名天帝,表明当时已有天帝的概念。 ⑨ 溪边: 狼狗;或谓元豹,或谓巨松鼠(俗名树狗)。 ⑩ 席其皮者不蛊: 用溪边的皮作褥子、座垫,可以不生病。这种习俗流传甚久,古人常用的有狗皮褥子、虎皮座垫等。 ⑪ 翁: 颈毛。 ⑫ 栎: 麻栎,白栎。此处栎字疑当作乐(luò),鹰赤首曰乐。 ⑬ 可以走马: 杜衡草俗名马蹄香,古人相信马吃了它可以善跑,人吃了它则可以治疗大脖子病(此病通常由缺碘而造成,或许杜衡的含碘量高)。不过,“走马”又是遗精的暗语,因此这里的“可以走马”也可理解为“可已走马”,即可以治疗遗精病。 ⑭ 皋塗之山: 是两条河流的发源地,这种地形称为分水岭。 ⑮ 礜(yū): 毒石,产于汉中,据说唯有蚕吃了它可以长得更肥壮。 ⑯ 可以毒鼠: 表明当地鼠害严重。 ⑰ 茇(bá): 香草。 ⑱ 玃(jué)如: 玃,大母猴。玃如是皋塗山居民供奉的图腾兽,其原型动物主体为羚羊。 ⑲ 数斯: 鹰鸮类。
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名曰��①。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②,名曰鹦䳇。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楠,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玉,其阴多旄牛、羚、麝。其鸟多鸓③,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④,可以御火。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⑤山,是錞于西海⑥,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⑦;其中多采石⑧、黄金,多丹粟。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⑨,其祠之礼: 太牢⑩。羭山神也⑪,祠之用烛⑫,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⑬以百珪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⑭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蓆采等纯⑮之。
〔注释〕 ① ��(mǐn): 体型小的牛。 ② 人舌能言: 表明当时人们已饲养鹦鹉为宠物,并教鹦鹉学人说话。 ③ 鸓(lěi): 或谓鼯鼠,能滑翔。 ④ 两首四足: 母鼯鼠带着小鼯鼠一起飞的样子。 ⑤ 騩: 音龟(guī),浅黑色的马。 ⑥ 錞于西海: 錞音淳(chún),古代乐器,锥形,上大下小,与鼓相合。又音对(duì),矛戟柄端的平底金属套。此处錞字意为蹲。西海位置不详。 ⑦ 西流注于海: 此处所说之海,亦即西海。 ⑧ 采石: 郭璞注谓:“采石,石有采色者,今雌黄、空青、碧绿之属。” ⑨ 华山冢也: 以华山为先祖鬼魂之陵墓。 ⑩ 太牢: 指最高级别的祭礼,届时要向神供奉牛、羊、猪三牲。 ⑪ 羭山神也: 是说当地居民在羭山供奉祭祀自然神(包括天神、山神、动物神)。羭山即羭次山。 ⑫ 祠之用烛: 祭祀礼仪用燎祭。 ⑬ 婴: 以丝系玉器陈列之。 ⑭ 牷(quán): 纯色的全牲。 ⑮ 纯: 缘,缠。
【鉴赏】 西山一经即西方第一条山脉的考察记录,共记述有19座山,17条河流,18处地望,31处矿物,37处植物,33处动物,其中不乏特殊的植物和动物,此外还详尽描述了当地居民的祭祀习俗。
第5节中符禺山文茎树的果实可以治疗耳聋,如果今天能够找到它,该多好啊!这里还有样子像葵的条草,吃了它可以解除人的困惑,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看来在人类文明初开的时候,困惑、迷惑、怅茫的情绪曾经笼罩在人们的心头,每个人的大脑里都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疑问。
第3节中太华山的肥遗蛇神,可能是由巫师装扮成的或制作成的,目的是预告世间将发生旱灾。一般来说,农民比牧民更关心旱灾是否发生,因为牧民可以逐水草而居,而农民离开故土就难以生存。进一步说,在水灾与旱灾之间,旱灾对农业的危害要更大一些,因为旱灾通常都是大面积、长时间的,往往造成颗粒不收。
第7节中英山的蚌鱼,顾名思义,它兼有蚌类和鱼类特征。美国密西西比河有一种名叫勾贝的蚌类,它伸出壳外的软体部分的样子像是一条惟妙惟肖的小鱼,这条模拟小鱼有眼睛有尾巴能摆动,而且是鲑鱼最爱吃的小鱼;当鲑鱼来吞食这条模拟小鱼时,勾贝就乘机把刚刚出生的小勾贝送到鲑鱼的鳃上,小勾贝咬住鲑鱼的鳃,从中吸食营养,长到一定阶段后才会脱离鲑鱼,回到河里独立生活。或许蚌鱼就是勾贝这样的蚌类,它们的生命智慧让人叹为观止。
第10节中羭次山的嚣“善投”,这已经接近于在使用工具了,而这属于更高级别的生命体。有趣的是,今日泰国海边有一种猴子,能够把蚌壳在石头上敲开,吃里面的肉,表明猴子的生命智力非常发达。
第15节中天帝山的居民以兽皮为席,以避免肌体受风寒,说明当时已有皮革加工技术。当时鞣制皮革采用的是机械加工法,俗称生勾皮子,即用圆钝的器物反复刮磨生皮,以使僵硬的生皮变得柔韧起来。西次一经还记述有多种奇异的动物“可以御火”,表明当时山林火灾、住宅火灾已成为多发性灾祸,可能与那个时期的建筑多为草木结构或竹木结构有关,这也是我国上古时期建筑物很少遗存的主要原因。
西山一经有多座山发源的水系向北流入渭水,表明西山一经山脉即位于渭水以南的秦岭,其主峰太白山(八仙台)海拔3767米。这种方位关系的判断,在《山海经》研究领域被称为“以水定山”。事实表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位判断方法。其道理在于,一般来说,从山地发源的水系其地理位置是比较稳定的,在几千年到几万年之间通常都不会发生什么变化,除非其间出现重大的地质灾变,例如山崩积石导致河流改道。此外,对古代人来说,水比山更重要,没有水就不能生存,因此他们对水系特别是那些重要水系的记忆往往要更准确一些。
西山一经最西端的西海,可能就是今日的青海湖,或者四川西部的毛儿盖湿地(红军长征路经此地,称为“过草地”)。古代我国北方,以及西部地区,都曾经有许多大湖泊;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它们渐渐地缩小了面积,或者变成沼泽湿地,或者干涸成陆地荒漠。此外,巴尔喀什湖、咸海、里海、黑海,它们相对我国亦可称之为西海。
第3节的太华山(即华山)“高五千仞”,古代一仞为八尺,五千仞合四千尺;先夏时期一尺的长度不详,商代一尺为16.95厘米,周、秦一尺为23.1厘米,目前市尺为33.3厘米。今日太华山海拔2083米(华山山脉主峰草链岭海拔2646米),约合6200市尺,虽然古尺比今日市尺略短一些,但是考虑到华山的相对高度也要比海拔高度低一些,因此太华山高“五千仞”的数字还是比较准确的,应该有着实测的依据。在《五藏山经》里,太华山是唯一记述有明确高度的山,表明考察者对这里特别重视。
事实上,西山一经居民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就在华山和羭山举行。其中,祭祀羭山神时,要点燃百花百草举行燎祭,燎火以敬神,祭祀者要斋戒百日,献上百牲,埋下百瑜,把一百樽酒烫热,在白色的席子上陈列出用精美的彩丝包裹起来的百珪百璧。众所周知,秦岭、渭水流域和黄河上游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羭山神的祭祀规模来看,这里的物产非常丰饶,文明已经相当发达,文化活动蔚为壮观。与此同时,也给我们今天的人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 一,上述文明的遗存在哪里?二,当时的人们为什么采取了“线状”(沿山脉)居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