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雾凇》读后感(三篇)

  雾凇读后感(一)

  四年级《雾凇》一课,整节课就像一首诗,老师也如一首诗,韵味十足,充满魅力;如一杯酒,令人陶醉。

  老师整节课很务实。从课文的导入,“雾”与“松”分别各指什么?“雾凇”合起来指什么?让我们清清楚楚明白了“雾凇”指什么。然后教师说:课文是如何来写“雾凇”的,文中“雾凇”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迷;词语训练很扎实,紧抓“摄氏度”、“弥漫”、“涌”、“笼罩”等词语进行训练,让我们在点拨、交流、感悟中夯实了基础,扎扎实实的促进了我们的发展。

  立足文本,抓住重点内容,分层学习。老师把第二自然段内容分成三大块来学,让模模糊糊的语文成了清清楚楚的一条线,我们清楚明白了“雾凇”的形成过程,“雾气弥漫松花江”——“气温下降涌两岸”——“银线银条 银松柳”。清楚明了,扎扎实实。

  老师整节课的构思很独特巧妙。板书最后成了一首诗:“雾气弥漫松花江,气温下降涌两岸;银线 银条 银松柳,十里长堤赏奇观。”这时,老师适时打出“雾凇”画面,诗与画相印,一气呵成,如诗如画。

  老师本人就如一首诗,韵味十足,声音富有磁性;如酒,浓烈清香,令人陶醉。在教学中,老师语言亲切,态度和蔼,对我们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回答都给予评价,语言优美、鲜活、有温度,恰到好处,起到了有效地激励、引导作用。让我们形成了主动学习的角色意识。

  雾凇读后感(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雾凇"一课,那美丽的雾凇奇观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那些雾凇形态各异,有的像人的手掌,有的像连绵起伏的小山脉,有的像高低错落的柳枝,还有的像展翅高飞的雄鹰,……真是千姿百态!

  它们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那美丽的雾凇美景真令人难忘!

  每当人们漫步在十里长堤上时,人们都会被白白的雾凇迷住,情不自禁,令人向往。

  我真希望我能尽早亲眼目睹美丽的雾凇!

  雾凇读后感(三)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文本中直接描写雾凇景色的句子并不多。全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开头直接点明雾凇之美;接着写到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最后作者对自己所见发出赞叹。从文本的段落构成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寥寥数语感悟到吉林雾凇之美,而难点就是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如何将我们带到松花江畔千姿百态的雾凇情境中,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

  首先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来体会雾凇颜色之美;抓住“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来体会雾凇姿态之美;抓住“缀满”来体会雾凇之多;抓住“千树万树梨花开”来体会雾凇景观之壮丽。为了缩短与文本的距离,帮助感受雾凇的美丽,在朗读介绍的时候,就应该配合相关的图片,感受雾凇之奇妙。

  雾凇的形成是学习的重点,如何体会,还是应该抓住文字。第二自然段对雾凇形成的原因、过程的描写,层次清楚,条理有序,特别是用词方面,非常值得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一节围绕“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叙述。饱和什么意思?过于饱和又是什么意思?“饱和”泛指事物在某个范围内达到最高限度。“过于饱和”,在这里指水汽已经超过最高限度了。

  接着作者用了“弥漫”、“笼罩”、“淹没”三个词,具体说明什么过于饱和的原因。这三个词需要学生在阅读时理解它们的意思,通过朗读想象,体会当时雾气充满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景象。作者在叙述这个过程的时候,运用了一系列表示顺序的词——“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写出了雾气结冰时的缓慢过程。而且作者写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时,完全把它诗化了,使人读了如在眼前。

  可惜的是,作者没有写出吉林雾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态”?当然我们可以以此为点训练想象和写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雾凇》读后感  雾凇  雾凇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雾凇》读后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