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麋鹿》,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麋鹿的知识。
文章开头先写出了在我国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里出现的一幕,描写的活灵活现、引人注目,是个十分新颖的开头。然后,课文对麋鹿在中国存在的时间,如何消失,如何流失海外进行了具体描写:
麋鹿早在3000多年前就出现在了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它们在那里繁衍后代。后来,到了汉朝,麋鹿逐渐销声匿迹。直到有一天,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从此,一批一批的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终于,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最后一批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踏上了西去的轮船。
终于,在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麋鹿回归了故乡,在大丰自然麋鹿保护区定居,结束了它们几乎大半个世纪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篇课文生动地再现了麋鹿的生存史,以及麋鹿家族的兴衰。它告诉了人们:爱护动物,珍惜身边的每一处事物。
我最喜欢的一篇便是雷·拉德伯里本人写的一篇关于捕捉麋鹿的《麋鹿》了。这篇文章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写作者和老练的猎手马修离开镇子,来到麋鹿密集的大峡谷捕猎的事情。猎手马修勇敢而又老练,既聪明又富有打猎经验。作者是新手,胆子很小,弱不禁风,总会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节外生枝,可见是马修的一个“包袱”。在暴风雪中,作者和马修又累又冷,但马修却沉着冷静,淡然地点燃了一棵松树。“哗—— 刺啦——”剧烈的火燃烧着树干,作者吓得笨拙地后退一步,但是松树很快就停止了燃烧,成为一团黑炭。就这样,作者和马修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回到了镇子上。读完这篇文章,我被这个故事感染了,我仿佛看到了马修正背着一个巨大的鹿角,挂着一个筐子,筐子里装满了许多条被精心割下的麋鹿肉,还手拿着钢刀,飞奔着追捕一只看上去望而生畏的巨大公麋鹿。还有作者因为恐惧和寒冷而一边紧跟着马修,一边瑟瑟发抖。
《麋鹿》主要聚焦于野生动物世界,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还描绘出一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图,在马修引导作者走出森林的过程中,让作者了解到野生动物世界以及自己的品质。马修的勇敢和作者的笨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大自然进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描绘,真是令人佩服。
阅读这部文集,就像欣赏一块切割好的、有许多面的宝石:取决于你怎么拿着它,从哪个角度看它,这样你会看到许多表面都可以反应出它关于生活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