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古代民歌《四节(垂门艾挂狰狰虎)》原文及赏析

  垂门艾挂狰狰虎,竞水舟飞两两凫。浴兰汤,勘绿醑,泛香蒲。五月五,谁吊楚三间。

  五月端午,是我国传统的一个大节。尽管南北方由于地域的差别,在风俗上略有不同,但在对此节日的重视和民间节日的隆重庆祝上,南北方是共同的。这是个美丽的季节,不仅江南早已草长莺飞、万紫千红,就是在北方也已花红柳绿,青纱帐初起了。杏儿、桃儿早已毛茸茸地作了胎儿,河边和海滩里的芦苇早已绿成了一片海,鸟儿在苇海里“嘎嘎叽嘎嘎叽”的鸣叫此伏彼起。农家大嫂、少妇、少女早趟着水进入苇塘苇海里掰粽叶儿,准备着一年中之大节日 (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 中最富有季节味道的端午节。

  节日的风俗,是民族文化沉淀的结果,更是民族文化的花朵。这种风俗文化,不仅仅表现在节日的形式和内容,还表现在其中透露出的心理意识。二者结合,便形成了优美的风土人情、风俗风物,而且使这种民间习俗透露出了深厚的历史感和纯朴的文化美。

  “垂门艾挂狰狰虎,竞水舟飞两两凫”。垂门艾挂,即把艾蒿等垂挂在门上 (也有人认为 “垂门”是一种门,疑不是)。端午节,无论南方北方,民间都有把艾蒿、香蒲等挂在门框上的风俗。还有把桃枝、铧铁、穿成串儿的黑豆、黄麻扎的小扫帚、大红布 “浪当”(布条儿)等挂在门框上。民间认为这些东西都有驱鬼避邪的作用。孩子们的身上(多在胸前)也佩挂着许多奇巧的东西,像用绒布做的小桃子啦,小扫帚啦,小簸箕啦,小弓箭啦……还有布绣的双面的虎头。这虎头也有随着艾蒿、红布、“浪当”一起挂在门上的。曲的第一句就是写这种节日景象的。狰狰虎,是说这种布绣的双面的虎头很狰狞、很威风的样子(不这样大约不足以避邪)。首句所描写的情景可谓生动而形象。第二句写的是我国某些地区,尤其是南方,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据说这种习俗起自于屈原投汨罗江的历史。传说当年屈原投江时,有人听到呼喊,便立即竞舟前往搭救。可惜人们只有一场空空的焦急,屈原终于还是怀石沉沙。不想这“焦急”一直流传至今。至于这种风俗究竟是不是这样产生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样的风俗,以及这传说所表达的对一个伟大爱国诗人的热爱和怀念。这一句写得实在是精练而生动,仅一个“飞”字,便勾画出了赛舟的激烈情景,然后再以飞凫作喻,不仅写出了龙舟疾进的神速,而且状写了龙舟在水面疾行的轻盈、灵巧。这不但描述了“竞”的激烈程度,更写出了一种意境,一幅彩图,把本来就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情景表现得更富有情调。

  “浴兰汤,勘绿醑,泛香蒲。”这三句继续写“五月五”的风俗风情。可以想见“五月五”已是初夏了,各种蛇虫早已频繁活动了,今天所说的各种病菌也早已活跃了。人们在生产力低下、科学极不发达的古代,也只能用“兰汤”、“香蒲”水、药酒之类的东西洗身、熏屋以驱避这些“邪”东西,以减少疾病,预防危害。但后来,这些最先出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的东西,已经逐渐丧失了它本来的意义,以至完全成为风俗而被保存下来。所以后来的这些活动,完全成为一种文化的沉淀物,成为丰富节日内容、加浓节日气氛、保持节日特征的连续性的习俗。“兰汤”,即兰花、兰草之类东西煮成的开水。节日,将“兰汤”放在锅、缸、大盆之类的器皿里,一家人轮流进入洗澡。今日的北方,还有在“五月五”那一天,用艾蒿等烧成的水洗脸擦身的习俗。这习惯应是那种习俗的延续。绿醑(醑,读作xu,美酒),即是一种药酒,多为“雄黄”酒。喝这种酒,或用这种酒擦身,洒屋子,最初是为了防蛇。蛇是最怕雄黄的了。《白蛇传》的故事中有法海让许仙用雄黄酒灌白淑贞,结果白娘子现了原形的情节,便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用一这“勘”字,含有鉴别 (酒的浓度和味道)和品尝美酒的意思,用字有力。香蒲,北方也有的叫“臭蒲”(称呼如此相反,实为少见,也许有人闻不惯那种“香”味,便不负责任地冠以“臭”),又名甘蒲,丛生水际,花粉,名蒲黄,入药。“泛香蒲”,说的仍是把香蒲挂在门上。“泛”,这里有广泛呈现的意思。此句与前两句一起,极写 “五月五”端午节的习俗。

  “五月五,谁吊楚三闾”,楚三闾,即楚三闾大夫屈原。屈原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爱国主义者,是深受人民爱戴的。他由于主张联齐抗秦,所以与楚内部腐朽的统治集团格格不入,最终被楚怀王、楚襄王两次流放。诗人在流放途中苦苦眷恋自己的祖国,一步三回头,同时哀叹自己不被理解,最终在楚郢都被秦军攻破后,绝望地怀石自沉汨罗江。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歌手,人们包粽子投入江中喂鱼鳖以防其噬咬诗人的躯体,赛龙舟以竞相去救出这位爱国的志士,于是留下了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也正因此,才使这个节日充满历史感和文化感。

  此小令分三层描写了这个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风情。前两句如两个特写镜头,抓住两个有代表性的情景加以“特写”,仅十四个字,便一下子就把节日的气氛烘托了出来。接着,又紧锣密鼓地继以 “浴兰汤,勘绿醑,泛香蒲”,一气写来,丰富而又有变化,不仅从内容上,而且从形式上渲染出节日的热烈,最后才好像收拢撒开了的鱼网似的,收笔于“五月五,谁吊楚三闾”,把一个节日的热烈与历史的悠久写了出来,让我们读后如同又置身于那个美妙的节日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古代民歌《四节》原文及赏析  民歌  民歌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古代  古代词条  
感想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读后感集合1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