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头霜冷误中年,误中年。先须学取礼仪全,誓愿莫归还。脱却皮裘蕃汉国,蕃汉国。多应养马上胭脂山,泪眼仰青天。
“草头霜冷”是一首双调的民间曲词。它所写的是一位归汉的蕃人的具体感受,反映了在蕃汉民族融合过程中,一个蕃人的复杂矛盾心理。在中国古代,居于中原的汉民族把九州之外称为 “蕃国”,在今天看来,实际上就是中华大地周边的少数民族。南北朝以来,中国社会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五胡十六国到隋唐时期,民族矛盾更加纷乱。在这复杂的战乱年代,蕃汉的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是必然的:蕃人归汉、汉人归蕃的事经常发生。
全词分为两阕,上阕写的是处在“草头霜冷”般环境中的一个蕃人,感到自己已经贻误了中年,因此下决心要学习汉民族的文化礼仪,以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道路。为此,他来到汉国,并发誓不再归蕃。他的想法和行为,反映了蕃人向往接受先进的汉民族文化、改变本民族落后习俗的强烈愿望。
下阕写他归汉以后的生活。他脱却了蕃人穿的裘皮衣裤,穿上了汉人的衣服,按照汉人礼仪和生活习俗去生活。可是,这些表面上的效仿,并没有真正改变蕃人的民族心理素质,他没有与汉人真正融合在一起,没有习惯于汉民族的生活。他终于遗憾地感到,像他这样的人,只应回到胭脂山去放牧牛羊,去过蕃人的游牧生活,才更合适。但他却难以再回去了,所以,他满眼流泪,仰望青天,在埋怨命运对自己的戏弄,心情格外沉痛。至于他为何难以回去,则未言明,或已结婚生子,或有其他隐衷,我们也没有深加探讨的必要。
本词上下阕的形式一样,均为七三七五字句。每阕次句 ( “误中年”、“蕃汉国”)都用首句末的三个字进行反复。句式严整,语言流畅,反复辞格的运用,有力地表现了蕃人感到遗憾的心情。上下阕在内容上并非简单地并列,而是向纵深发展:上阕写在蕃,下阕写归汉;在蕃已感到误了中年,归汉后仍未改变命运,一误再误,所以才仰天长叹,痛心疾首。
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但民族文化和习俗却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任何一个民族,在他的发展进程中,都必须实行变革。只有改变落后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才能推进本民族的进步,哪怕这种变革是痛苦的,但也必须施行。从这种意义上说,“草头霜冷”这首歌词反映了民族文化改变中的痛楚。从更深的意义上告诉人们:民族文化改革是艰巨的。这便是本词所具有的更高的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