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出身士族豪门,是一个“胸有谋略,善晓兵机”的军事家,也是一个擅玩权术的政治家。
具有战略眼光,并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军事才干显示出来,是曹操当权时期司马懿的表现。曹操进军汉中,消灭了张鲁,获取了汉中和东川的战略要地,于是准备班师回朝,司马懿就主动建议他挥师南下,一鼓而灭刘备的势力。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醒曹操“智者贵乘时,时不可失也”。但这一“得陇望蜀”的建议未被采纳,致使刘备势力得以在蜀巩固发展,曹操后来也深悔未听仲达之言。当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曹操大怒,发誓要与刘备决一雌雄,司马懿又一次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要曹操结好孙权,动员孙权攻刘备,使孙刘相争,然后曹魏坐收渔人之利,这一“不须张弓只箭,令刘备在蜀自受其祸”的妙计为曹操深喜。充分说明了司马懿逐渐为曹操所重视,也反映了他善于利用矛盾的本领。
善于识人,是一个将才的必备条件。司马懿对人观察十分细致。一次曹操得病,请管辂卜事, 卜得许都将有火灾,于是着意预防。曹操任用长史王必总督御林军马,司马懿即时劝阻,他指出“王必嗜酒性宽,恐不堪此职”。曹操未肯接受他的意见,其结果是耿纪等人谋反,王必因酒醉而失去控制,造成许都混乱,从而证明了司马懿识人的眼力。
洞察敌人的阴谋,防患于未然,这也是司马懿的特长。当东吴夺取荆州,杀了关羽后,他马上想到了灾难的到来,于是便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曹操为死了一仇敌而大喜,司马懿以其特有的敏锐却看出了东吴的阴谋,他向曹操指出这是“东吴移祸之计”,并深刻地分析了事情的后果,从而提出了以厚礼葬关羽首级,使孙、刘相恨,魏仍坐观胜负的主意,解除了魏国的一场灾祸。
司马懿在曹操当权时,虽很少抛头露面,但已显露其才能,他的地位也一天天地上升。他最初只是个丞相府的文学掾,不久又成为曹操的军事参谋,当上了主簿,到曹操临终前,他已成为托孤大巨之一。
巩固已取得的地位,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谋取更高的地位,是司马懿在曹丕、曹睿执政时期的活动准则。还在曹操未死之时,司马懿即已投靠了曹丕,曹操死后,他助曹丕夺取汉朝江出,因而深得曹丕信任。当曹丕南下讨伐东吴时,就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守许昌,后又封懿为抚军大将军,掌握兵权,曹丕临终时,把魏国后事也托付于曹真、陈群、司马懿三人,使司马懿进入了曹魏政权最高决策者的行列。
为巩固已取得的地位,司马懿进行了不懈努力。他忠实地执行了曹操联吴抗刘的政治路线,成为曹操路线的延续者,加上他的军事谋略和对曹氏政权的“忠心”,使其赢得了较高的威望。
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与“天下军师”诸葛亮的交手上。当孔明一听了司马懿总督雍凉兵权时,竟“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后又采用马谡之离间计,使得曹睿对司马懿生疑、遂而削职为民。孔明闻之竟“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观孔明一惊一喜,足见司马懿对蜀国的威胁。
司马懿一生最杰出的时期是在曹睿当政期间。当魏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的时刻,司马懿重新登上了政治舞台,扭转危局,保卫了魏国政权。他先后不辞劳苦,多次西讨东征,遏止孔明的六出祁山,其间大小数战,有失有得,最终还是击败了诸葛亮的进攻,使诸葛亮郁郁死于五丈原。作者以全方位对比的手法,把曹真、诸葛亮等有名的将才与司马懿相比,从而肯定了司马懿杰出的军事才能。他“克日擒孟达”、忍辱受女装而坚守渭水,均体现了其军事家的气度。
培养党羽,伺机夺权,是司马懿在曹芳当政时期的活动。早在曹睿当政时期,司马懿即借自己为朝廷倚重的地位,开始培植亲信党羽,最明显的是他将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带在身边,委以重任,可以说,曹魏军权,集于司马氏一家之手。只是曹睿为人尚有能力,故而未敢妄想。一旦曹睿死去,司马懿又成了托孤重臣,与宗室曹爽共同辅政。此时主弱臣庸,曹爽十分无能,且又跋扈,引起众愤,司马懿父子便与曹氏宗室展开了尖锐的政治斗争。司马懿毕竟是久历政坛的老手,他采取欲擒故纵的计谋,先是诈病麻痹了曹爽,然后乘曹爽兄弟和亲信随曹芳出城谒陵畋猎,洛阳空虚之机,突然发动政变,一举剪除曹氏势力,夺取兵权,取得彻底胜利,从此司马懿成了曹操第二。
司马懿的发迹史是沿着曹氏统治者的交替而不断展开的,作者十分注意把握表现的主次轻重。曹操当政期间,司马懿很少出场,随着曹丕、曹睿的相继登位,司马懿在小说中的地位也日益显著。这样安排笔墨的轻重,完全符合人物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