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先秦散文《贵因》原文及鉴赏

  三代所宝莫如因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②,决伊阙③,沟回陆④,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⑤,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⑥,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⑦,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⑧,有舟也。秦、越,远涂也⑨,竫立安坐而至者⑩,因其械也。

  武王使人候殷(11),反报岐周曰(12):“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13)。”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14),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怨诽,命曰刑胜(15)。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16)。”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17),朝要甲予之期(18),而纣为禽(19)。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20),殷使胶鬲候周师(21),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22)?无欺我也。”武王曰:“不予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23)?”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24)。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25)。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26)。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27),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28),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 已以此告王矣。”

  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29),视月行而知晦朔(30),因也;禹之裸国(31),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麓夫人(32),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注释】 ①因:这里指凭借外物、顺应时势。 ②五湖:指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 ③伊阙:山名。因两山相对如阙,伊水流经其间,故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 ④沟回陆:当作“迥沟陆。”迥,疏通。沟陆:水道。 ⑤禅(shan善):把帝王之位传让给他人。 ⑥千乘:代称诸侯国。 ⑦如:往。古代乘车立乘,所以说:“立而至”。 ⑧适:往。 ⑨涂:通“途”。 ⑩竫(jing净):通“静”,安静。 ( 1 1 )候:刺探。 ( 1 2 )反:返回。岐周:城邑名。周武王的曾祖父古公亶父自幽迁于岐山下周原,筑城郭,因名岐周。故址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 ( 1 3 )谗慝:指邪恶之人。良:指贤良之人。 ( 1 4 )遽:速。太公:姜太公,名尚,号太公望,辅佐武王灭商,封于齐。 ( 1 5 )刑胜:指刑罚太过。 ( 1 6 )驾:增加。 ( 1 7 )虎贲(ben锛):勇士。 ( 1 8 )朝:朝会。要:约定。甲子之期:甲子日。武王伐纣,于甲子日兵至牧野。 ( 1 9 )禽:擒获。 ( 2 0 )鲔(wei委)水:水名。在今河南巩县北。 ( 2 1 )胶鬲:商朝大夫。 ( 2 2 )西伯:这里指周武王。文王在殷商时封西伯,文王死后,武王承袭其封号。(23)曷:何。 ( 2 4 )辍:停止。 ( 2 5 )陈:摆开阵势。 ( 2 6 )长者:指德高望重的人。 ( 2 7 )要期:约定的日期。 ( 2 8 )有:通“又”。 ( 2 9 )历:历法。 ( 3 0 )晦:夏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夏历每月第一天。 ( 3 1 )裸国:传说中国名,其人不知穿衣。 ( 3 2 )道:由。弥子瑕:卫灵公的宠臣。畿(xi 嘻)夫人:指卫灵公夫人南子。

  【今译】 夏商周三代最宝贵的莫如凭借外物、因势行事。善于凭借外物、因势行事就能所向无敌。禹疏通三江五湖,凿开伊阙,使水道畅通,让水流入东海,是顺应了水势。舜第一次迁徙,形成城邑;第二次迁徙,形成都城;第三次迁徙,形成国家;因而尧把帝位让给了他,是顺应了人心。汤、武王凭着诸侯国的地位战胜了夏、商,是顺应了人民的愿望。到秦国去的人站在车上就能到达,是因为有车;到越国去的人坐在船上就能到达,是因为有船。到秦国、越国去,路途遥远,静立安坐就能到达,是因为凭借了交通工具。

  周武王派人刺探段商的动静,那人回到岐周禀报说:“殷商恐怕已经乱了。”武王同:。它乱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邪恶的人的势力胜过了忠良的人。”武王说: “还没有乱到极点。”那人又去刺探,回来禀报说:“殷商的混乱加重了。”武王问:“乱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贤人都出逃了。”武王说:“还没有乱到极点。”那人又去刺探,回来禀报说:“殷商乱得很厉害了。”武王问:“乱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老百姓都闭上嘴不敢讲怨恨不满的话了。”武王说:“好啊!”赶快把这一情况告诉太公望,太公望对答说:“邪恶的人的势力胜过忠良的人,叫做暴戮;贤人出逃,叫做崩溃;老百姓不敢讲怨恨不满的话,叫做刑罚太苛刻。殷商已经混乱到极点,无以复加了。”于是挑选了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名,朝会诸侯约定甲子日那天兵至牧野,接着纣王就被擒获了。这样看来,武王本来就预料到纣王无法与自己为敌。善于利用敌方的弱点,还有什么敌人能够抵挡得住呢?

  武王伐纣到了鲔水,殷商派胶鬲刺探周国军队的情况,武王会见了他。胶鬲问:“您将要到哪里去?不要欺骗我。”武王说:“不欺骗你,我们将要到殷去。”胶鬲问:“哪一天到达?”武王说:“将在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你拿这话去禀报吧。”胶鬲走了。当时天下起雨来,日夜不止。武王疾速行军,不肯停下。军官们都劝谏说:“士兵们很疲惫,请让他们休息休息。”武王说:“我已让胶鬲把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之事禀报给他的君主了,如果甲子日不能到达,这就会使胶鬲失信。如果胶鬲失信,他的君主一定会杀死他。我疾速行军是为了救胶鬲的命啊。”武王果然在甲子日到达了殷都郊外,殷商已经先摆好阵势了。武王到达以后,立刻开始交战,结果把殷商打得大败。这就是武王的仁义。武王做的是人们所希望的事情,纣王做的却是人们所厌恶的事情,纣事先摆好阵势又有什么用处?正好让武王不战而获胜。

  武王进入殷都,听说殷有个德高望重的人。武王去会见他,问他殷商之所以灭亡的原因。那个人回答说:“您如果想要知道,就请以明天中午为期,届时我告诉您。”武王和周公旦第二天早早去赴约,可是到中午时却不见那个人来。武王感到很奇怪,周公说:“我已经知道他的意思了。这个人是个君子。他本来就采取不亲近自己君主的态度,现在又要把自己君主的罪恶告诉您,他不忍心这样做。至于约定了日期却不如期赴约,说了话却不守信用,这是段商之所以灭亡的原因。他已经用这种方式把殷商灭亡的原因告诉您了。”

  观测天象的人,观察众星运行的情况就能知道四季的更替,是凭借众星变化的规律;推算历法的人,观察月亮运行的情况就能知道晦日、朔日,是凭借月亮运行的规律;禹到裸国去,裸体进去,出来后再穿上衣服,是顺应那里的习俗;墨子见楚王,穿上华丽衣服,吹起笙,是迎合楚王的爱好;孔子通过弥子瑕去见釐夫人,是借此实行自己的主张;汤、武王遭遇乱世,面对贫苦的人民,发扬自己的道义,成就王者的功业,是顺应时势。所以,凭借外物、顺应时势就能成功,不顺应时势、专凭个人力量就会失败。善于凭借外物、顺应时势的人所向无敌。不顺应时势,国土即使广大,人民即使众多,又有什么用处?

  【集评】 宋·楼昉:“因字直贯到尾,是一段骨子。”

  明·许国:“此一篇大意言人君始为当因民心,首设喻援引以起当因之意,文机最为玲珑,令人爽快。”

  明·姜宝:“把禹、舜、汤、武齐起归结武王身上,因字逐条照管。武王伐殷,始末具见,详而有休。”

  明·王荆石:“文法段段照应,乃不故脱因字,有联络,有贯串,乃此公之最精密处。

  明·汤宾尹:“句法奇绝,善于叙事而有体者。”

  明·朱之蕃:“因之一字论彻首彻尾,可谓明白痛快;援引论例俱是实事,无一浮漫处。”(以上六条见明·焦竑《二十九子品汇释评》)

  【总案】 这是《慎大览》第七篇。“贵因”是重视凭借外物、顺应时势的意思。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禹“因水之力”平治洪水;尧、舜“因人之心”禅让兴国;汤、武“因民之欲”取代夏、商;禹往裸国,“裸入衣出”;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孔子道弥子瑕见釐夫人等,论证了“因则功”、“因则无敌”的思想。文章开门见山,论点鲜明,“因”字贯彻首尾;结构严谨,笔势流畅。援引武王伐殷事,叙事详略有当,一个善于“因民之欲”的帝王形象跃然纸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先秦散文《贵因》原文及鉴赏  先秦  先秦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散文  散文词条  
感想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读后感推荐度:老人与海鸥读后感400字推荐度:《老人与海》读后感1500字推荐度:《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推荐度: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推荐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