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伯帅赵、魏、韩而伐范、中行氏①,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②。韩康子欲勿与③,段规谏曰④:“不可。未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⑤。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⑥。与之,彼狃⑦,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⑧。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⑨。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欲(10),赵葭谏曰(11):“彼请地于韩,韩与之,请地于魏,魏弗与,则是魏内自强(12),而外怒知伯也。然则其错兵于魏必矣(13),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14),赵襄子弗与(15)。知伯因阴结韩、魏(16),将以伐赵。
【注释】 ①知伯:名瑶,晋六卿之一。另五卿为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 ②请:求,索。 ③韩康子:名虎,或云名虔。 ④段规:韩氏家臣。 ⑤鸷(zhi,音至):凶猛。愎(bi,音必):执拗。 ⑥其:表示祈求。 ⑦狃(niu,音扭):贪。 ⑧乡:通“向”。 ⑨说:通“悦”。 ⑩魏宣子:《史记》作魏桓子,名驹。(11)赵葭:魏氏家臣。 (12)自强:独自逞强。 (13)错:通“措”。措兵:加兵。 (14)蔡皋狼:地名,在今山西离石。 (15)赵襄子:名毋恤,字亦作无恤。 (16)阴结:暗中勾结。
【今译】 知伯率领赵、魏、韩三国的军队攻打范氏、中行氏,灭掉了他们。过了几年,知伯派人向韩国索要地盘。韩康子不想给,段规劝谏道:“不行。知伯为人贪婪,凶狠执拗。他来要地盘,不给他,必然会进攻韩国。您还是给他。给了他,他贪心不足,又会向其他国家索取地盘。别的国家不肯从命,他必然以刀兵相见。这样一来,韩国就可以免受灾难,静观情况的发展变化了。”韩康子道:“有道理。”于是派人送给知伯一座万户的县城,知伯非常高兴。接着他又派人向魏国索要地盘。魏宣子不想给,赵葭劝谏道:“知伯向韩国要地,韩国给了他。向魏国要地,魏国不给,那我们魏国就是对内逞强,对外却惹怒了知伯。这样一来,他定会向魏国进兵,我看不如给他。”魏宣子道:“好。”于是派人送给知伯一座万户的县城,知伯非常高兴。接着又派人去赵国,索要蔡皋狼这块地方,赵襄子不给。知伯便暗中勾结韩国、魏国准备进攻赵国。
赵襄子召张孟谈而告之曰①:“夫知伯之为人,阳亲而阴疏。三使韩、魏②,而寡人弗与焉。其移兵寡人必矣,今吾安居而可?”张孟谈曰:“夫董阏安于③,简主之才臣也④。世治晋阳⑤,而尹泽循之⑥。其余政教犹存⑦,君其定居晋阳⑧。”君曰:“诺”。乃使延陵王将车骑先之晋阳⑨”。君因从之。至,行城郭⑨,案府库⑩,视仓廪(11),召张孟谈曰:“吾城郭之完,府库足用,仓廪实矣,无矢奈何(12)?”张孟谈曰:“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13),皆以狄蒿苫楚墙之(14),其高至丈余,君发而用之(15)。”于是发而试之,其坚,则箘簬之劲不能过也(16)。君曰:“足矣。吾铜少若何(17)?”张孟谈曰:“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18),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君曰:“善。”号令以定.备守以具(19)。
【注释】 ①张孟谈:《史记》作张孟同,赵氏相。 ②三使:三次派遣使臣。 ③董阏安于:赵氏家臣,《史记》作董安于。 ④简主:即赵襄子父赵简子。才臣:有才之臣。 ⑤晋阳:今山西太原。⑥尹泽:赵氏家臣。循:因循,继承。 ⑦余:遗留。 ⑧延陵王:赵氏家臣。将:率领。之:到。 ⑨行:巡行。 ⑩案:验察。 (11)仓廪(lin,音凛):仓库。 (12)矢:箭。奈何:怎么办。 (13)公宫:公家建筑。垣:墙。 (14)狄:通“荻”:草名,似芦苇。蒿:草名,艾类。苫:苦之讹,苦通“楛”,木名,坚可制箭。 (15)楚:木名,即牡荆,可制箭。发:拆除。 (16)箘( jun,音俊) 簬(lu,音路):竹之一种 (17)若何:怎么办。 (18)炼铜:熟铜。质:材料。 (19)备守:防守措施。以具:已经完备。以:通“已”。
【今译】 赵襄子把张孟谈找来,告诉他道:“知伯为人,表面对人亲热,而内心却疏远冷淡。他三次派人到韩国、魏国(和赵国)要地,我却没给他。他必定会领兵攻打我,现在我到哪里定居才好呢?”张孟谈道:“董阏安于是先君简子的才能卓越的家臣,世世代代治理晋阳,如今由尹泽继任。董阏安于治政从教的遗风至今尚在,您还是定居晋阳吧。”赵襄子道:“好吧。”于是派延陵王率领车马先去晋阳,他自己随后跟上。到了晋阳,赵襄子巡视城郭,验查府库,视察粮仓,然后叫来张孟谈,对他说道:“我们的城郭完整坚固,府库财物充足,粮仓满满登登,但是没有箭,怎么办?”张孟谈道:“我曾听说,董阏安于治理晋阳的时候,公房的墙壁都是用荻、蒿等草类和楛、楚等木类修成的,墙高一丈多,您拆掉它可以用来做箭。”赵襄子于是叫人拆下来一试,其坚硬程度比箘簬还要强得多。赵襄子又道:“箭是够了。但是我们缺少铜,怎么办?”张孟谈道:“我听说董阏安于治理晋阳的时候,公房柱子的材料都是熟铜,请您叫人拆下来使用,那会使不完的。”赵襄子道:“对。”号令一下达,各种防备措施都准备完毕了。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①,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②,决晋水而灌之③。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④,悬釜而炊⑤,财食将尽士卒病赢⑥。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⑦,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责知士也⑧。君释此计⑨,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日⑩:“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11)。我谋未遂而知(12),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注释】 ①乘:逼近。 ②舒:散开。 ③决:挖开。晋水:水名。源出山西太原东南悬瓮山:分北、中、南三渠,东注汾河。知伯所决即北渠。 ④巢居:于高处筑棚。 ⑤悬釜(伯u,音斧):挂起锅。炊:做饭。 ⑥赢(lei,音雷):瘦弱。 ⑦匮(kui,音愧):缺乏。 ⑧无为:无须。贵:重视。知士:有才智之士。知:通“智”。⑨释:放弃。 ⑩阴见:秘密会见。 (11)粗中:内心对人疏远。少亲:少爱,无情。 (12)遂:成功。
【今译】 知氏、韩国、魏国三国的军队兵临晋阳城下,双方于是开始了攻防战。打了三个月,未能打下晋阳城,知伯便散开军队,围住了晋阳,然后挖开晋水,来了个水灌晋阳城。晋阳被包围了三年,城内的人因为到处是水,只好在高处搭棚子居住,吊起锅来烧饭,财物粮食快用光了,士兵病得衰弱不堪。赵襄子对张孟谈道:“粮食吃光了,守城的力量用尽了,士大夫病倒了,我无法坚守了,准备献城投降,怎么样?”张孟谈道:“我听说,如果不能起死回生,不能转危为安,那么谋臣智士就不值得重视了。您丢开投降这个打算,不要再说了。请您让我去见见韩国、魏国的君主。”赵襄子道:“好吧。”张孟谈于是秘密会见了韩、魏的君主,向他们说道:“我听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如今知伯率领你们两国攻打赵国,赵国要灭亡了。赵国一灭亡,那就该轮到你们二位了。”两位君主道:“我知道会这样。知伯为人,内心对人疏远冷淡,刻薄寡恩,残忍无情。要是我们的策划未实行就被他知道了,那么必将大祸临头,你看如何是好呢?”张孟谈道:“谋划从您二位嘴里讲出来,由我耳朵听进去,别人不会知道的。”两位君主便和张孟谈秘密约定了三军反戈,定好某日之“夜”起事,然后派张孟谈潜入晋阳。张孟谈把情况报告了赵襄子,赵襄子再三感谢他。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①,遇知过辕门之外②。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③。”君曰:“何如?”对曰:“臣遇张孟谈于辕门之外,其志矜④,其行高⑤。”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⑥,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出见二主,入说知伯曰⑦:“二主色动而意变⑧,必背君⑨,不如令杀之!”知伯曰:“兵着晋阳三年矣⑩,旦暮当拔之而飨其利(11),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复言。”知过曰:“不杀则遂亲之。”知伯曰:“亲之奈何?”知过曰:“魏宣子之谋臣曰赵葭,康子之谋臣曰段规,是皆能移其君之计。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不变,而君得其所欲矣。”知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不可。”知过见君之不用也,言之不听,出,更其姓为辅氏,遂去不见(12)。
【注释】 ①朝:晋见。 ②知过:知伯同族之人。辕门:领军将帅的营门。 ③二主:指韩康之、魏宣子。殆:大概:恐怕。变:叛变。 ④矜(jin,音今):骄矜。 ⑤行高:趾高步阔。 ⑥约:盟约。谨:郑重。 ⑦说(shui,音税):劝说。 ⑧色动:颜色改变。意变:情绪波动。 ⑨背:叛。 ⑩着:迫。 ( 1 1 )旦暮:早晚。飨:通“享”,享受。 ( 1 2 )去:离开。见:通“现”。
【今译】 张孟谈顺便拜会了知?? 出来时在辕门外碰到了知过。知过入内对知伯说道:“韩、魏两国君主恐怕要反叛。”知伯道:“何以见得?”知过答道:“我在辕门外碰到了张孟谈,看到他得意扬扬,高视阔步。”知伯道:“不会的。我同韩康子、魏宣子郑重约定,灭赵后三家瓜分赵国的土地。我待他们很亲近,他们肯定不会欺骗我。你放心,别再说了。”知过出去看到了韩康子、魏宣子,又进来劝知伯道:“韩康子、魏宣子脸色有变,心神不定,肯定要背叛您,不如叫人把他们杀掉!”知伯道:“大军围攻晋阳已有三年了,早晚之间会攻下它来,分享好处。这个时候,他们竟会产生二心,不可能!你谨慎些,不要再说了。”知过道:“要是不杀,那您就亲近他们。”知伯道:“怎么个亲近法?”知过道:“魏宣子的谋臣叫赵葭,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这两个人都能改变他们君主的打算。您最好同魏宣子、韩康子约定,灭赵后就封给赵葭、段规每个人一座万户县城。这样,魏宣子、韩康子就不会变心,您也就会随心所欲了。”知伯道:“灭赵后三家分享赵国领地,要是再封给那两人每人一座万户县城,那我得到的太少了,不行。”知过见知伯不肯采用自己的计谋,不肯听从自己的劝告,便退出来,把姓改成辅氏。从此离去,不再露面。
张孟谈闻之,入见襄子曰:“臣遇知过于辕门之外,其视有疑臣之心①;入见知伯,出更其姓。今暮不击,必后之矣②!”襄子曰:“诺。”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③,襄子将卒犯其前④,大政知伯军而禽知伯⑤。
知伯身死,国亡地分,为天下笑,此贪欲无厌也。夫不听知过,亦所以亡也。知氏尽灭,唯辅氏存焉。
【注释】 ①视:目光。 ②后:晚。 ③翼而击:夹击。 ④犯:冲。 ⑤禽:通“擒”,捉获。
【今译】 张孟谈得知这个消息,进见襄子道:“我在辕门外碰到过知过,他的眼神流露出对我的怀疑;他进去见知伯,出来后改变了姓氏。今天晚上不出击,就必然来不及了!”赵襄子道:“好。”于是派张孟谈去见韩康子、魏宣子,对他们说道:“夜晚动手,杀掉守卫堤坝的官吏,然后挖开堤坝,水淹知伯的军队。”知伯的军队为了救水,乱成一团,韩、魏的军队从两翼夹攻,赵襄子率兵迎头痛击,将知伯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活捉了知伯。
知伯败战身死。国家随之灭亡,土地被韩、赵、魏三家分掉。天下之人都耻笑他,这是他贪婪无厌所致啊。不听从知过的劝告,这也是他灭亡的一个原因啊。知氏一族被斩尽杀绝,只有辅氏得以幸免。
【集评】 清·储欣《国策选》:“段规、赵葭、张孟谈、知过,纪一大事,只以四谋臣成文。”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好利而鸷’四个字,便已了却智伯矣。乃作者必要重重迭迭提出智伯之为人而详写之者,盖深恶而痛绝之,为黩货无厌者戒。故一书之不足而至于再,再书之不足而又至于三也。末后将覆亡铁案明白结断,一‘亦’字有无穷意味,便把他罄竹不尽,决波难涤底罪状,都在此‘亦’字上敲肤剔骨。最为冷然幽峭之笔,即进而与阳秋争风霜斧钺旨,其谁曰不可?”
【总案】 春秋末期,晋国的大权落入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之手。六卿之间又彼此征伐,相互争战。公元前453年,知氏等四家攻灭范氏、中行氏之后,韩、赵、魏三家又联手灭掉了知氏,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局面。本文即叙述了三家灭知氏的经过,反映了战国初期晋国新兴势力之间的兼并战争。
文章以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提示了知伯必然灭亡的原因。写知伯三次索地,表明他贪心不足,得寸进尺;写知伯两拒知过,又表明他鼠目寸光,刚愎自用。在客观而冷静的笔调中,已经透露出如此为人安能不败的结局。篇末的议论则更加明确的断言:知伯的灭亡正是由于他“贪欲无厌”和“不听知过”的缘故。记叙的倾向与议论的鲜明对主题起到了深化作用。文中对几位谋臣策士的刻划也比较成功,张孟谈的见多识广、足智多谋和扶危济困,知过的通晓敌情、明察秋毫和远见卓识、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