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创作背景
《长安的荔枝》,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围绕杨玉环吃荔枝的事情写的。
“长安居,大不易”,故事从主角李善德的一次购房开始。
李善德是一个上林署的一个小吏。上林署,是给朝廷种果品蔬菜的部门。
李善德五十二岁才开始人生的第一次购房,居然和现代人一样,他也贷了款。
房子位于长安的郊区,距离他上班的地方不近,但为了妻女方便,又因囊中羞涩,他对这个房子总体还算满意。
买完房后的李善德回到上班的地方,突然发现上司和同事都对他变了态度,他们一改往日的冷淡和倨傲,不仅变得非常热情,还买了酒菜招待他。
还不止如此,他们还把一件天大的好事让给了李善德。
原来朝廷要采办荔枝煎,他们准备推举李善德来担任此职。
所谓荔枝煎,差不多就是荔枝蜜饯,要说在唐代皇宫也算不得什么稀罕玩意,但因为这个使职是专门的采办,会有不少的油水。
李善德正赶上还房贷用钱,又吃了几杯酒,真以为是天大的喜事找上门了,就屁颠屁颠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事出反常必有妖,平时奸滑无比的上司同僚怎么会把这等好事让给他?只会算账的直男李善德并没有想这么多。
他将敕牒(采办这件事的凭据)当宝贝似的揣在怀里,准备回家告诉老婆这个好消息,一不小心跌了一跤,把敕牒摔掉了,捡起来的时候,从里面飘出来一张薄纸片。
这张薄纸片让李善德如五雷轰顶。
这张薄纸片上写着一个“煎”字,荔枝煎的煎。
原来圣上下的旨,是要他们采办荔枝鲜,就是新鲜的荔枝,而且指定要岭南(广州)的荔枝鲜。
岭南到长安几千公里,当时没有飞机没有火车,全凭驿站的快马,而荔枝的保鲜期最长不过两三天。
人人都知道这就是个不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层层下压,指令到了上林署的时候,上司和同僚看李善德不在场,人又比较老实,就想把事情让他担下来。
于是他们设局引他上当。
古代没有涂改液,他们用薄纸片写上“煎”盖在“鲜”字上面,荔枝鲜就成了荔枝煎。
李善德被他们灌了酒,又被喜悦冲昏了头脑,一时不察,竟然上了当。等发现时,自己已经签了字。
这可是要命的事。
想想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又想到刚买房欠下的房贷,如果自己因此被杀头,妻女如何有能力还清贷款?就势必要被卖去为奴为婢。
李善德万念俱灰,手拿“催命符”失魂落魄中撞上了两个熟人。
这两个人一个叫韩承,家里排行十四,人称韩十四,就是杜甫诗《送韩十四江东觐省》中的韩十四;另一个,就是杜甫本甫了。
他们拉着李善德来到一家酒肆,李善德悲从中来,滚滚泪水中把此事向两位老友说了个清楚。
韩杜二人虽然愤怒,却人微言轻,也别无他法。
最后韩承给李善德出了主意:荔枝鲜运不来最后难免会被杀头,但可以趁此期间,利用使职的特权,大捞特捞,给妻女留下点安身立命的钱财。然后再搞个和离,将来自己事发也不会累及家人。
这似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虽然不能保住李善德的命,但至少能让他免了后顾之忧。
杜甫却另有想法。
他对李善德说:你去过岭南没有?你见过新鲜荔枝吗?你都没去过没见过,怎么就轻言无解?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拼死一博,说不定还有一点微茫的希望。
听了杜甫的话,李善德决定亲自去一趟岭南,去试着完成这个不可能的差事。
最后我们都知道,贵妃吃到了荔枝。这在当时甚至历史上,都被传为美谈。
但这件事情的成功,李善德经历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困难。
他一方面延长荔枝的保鲜时间,一方面缩短路上的日程。中间还有各个环节的人际关系,政治斗争......
李善德打通了从岭南到长安的“荔枝路”,却因在这个过程中见识了太多的黑暗后,直言斥责国相杨国忠,最后在各方政治势力的博弈下,被贬岭南。
运送荔枝的事情,是大唐昌盛的象征,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也再没人提起。
可见盛极必衰是历史的规律。
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皇帝为博妃子一笑,烽火戏诸侯的事情真的是让人气愤不已。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是大唐盛世,普通民众还是苦不堪言。
我们也要感谢生在这个时代,科技文明的发展,让我们很轻易就可以吃到新鲜的荔枝,这是堪比玄宗贵妃的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