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窗边的小豆豆44“旱田”老师》原文欣赏

  窗边的小豆豆44“旱田”老师

  “瞧见了吗?这位是今天上课的老师,要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呢!”

  校长说着把一位男老师向大家做了介绍。豆豆仔细地把这位老师上下打量了一番。她总觉得这位老师的外表有点不一样。身穿带条纹的无领短上衣,胸口里露出里面的布衬衫,脖子上没有扎领带,而是搭了一条毛巾。下穿一条藏青色的细腿布裤,上面好象还补了补丁;脚上穿的不是鞋,而是日本式的布袜子,而且头上还戴着一顶有点破旧的草帽。

  那么,豆豆她们现在是在哪儿呢?她们这会儿正在九品佛池塘旁边。

  豆豆好奇地把这位老师打量了一会儿以后,发现好象在哪儿见过。

  “嗯……,在哪里见过呢?”

  脸被太阳晒的黝黑黝黑的。虽然有皱纹,但却显得很和善。腰上系着一条类似皮带的黑腰带,腰带上挂着一根烟袋,这烟袋好象也不陌生……

  “啊,知道了!”豆豆终于想起来了。

  “老师,您就是经常在河边那块地里的农民伯伯吧?”

  豆豆非常高兴地这样问道。于是,这位脚穿布袜子的老师露出洁白的牙齿,满脸皱纹地笑着说:“是啊!你们到九品佛寺去散步时,不是常从我家门前路过吗?这会儿正开满了菜花的那片地,那就是我家的呀!”

  “啊!太好啦!伯伯今天就是老师了!”

  豆豆和同学们都兴奋极了。但这位心地善良的伯伯却挥着手说:“不,不,我不是什么老师,是种地的。今天是受了校长先生的委托才来的。”

  校长和农民老师并排站到一起后,说:“不!从现在起就请您教我们种田,在种田方面您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就和学习做面包要请面包师给我们当老师一个样。好吧,就请您马上指挥孩子们一样一样地开始学吧!”

  在一般的学校里,对于要给学生传授某种知识的人,肯定会有什么“老师资格”啦等各种各样条件限制的,而小林校长却根本不管这些。他认为,必须让孩子们看到实物,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那么,就开始吧?”农民老师说道。

  大家脚下这块地方是九品佛池塘周围最幽静的一个场所,池中映着树木的倒影,简直令人身心陶醉。为了有一个放铲子、锄头等一般农具的库房,校长实现就已经运来了一辆比普通电车小一半的电车。这辆半大的电车静静地躺在预定的那小块田地的正中,显得小巧而别致。

  农民老师叫学生们从电车里把锄头、铲子拿出来,然后就从第一项拔草开始了。农民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有关消灭杂草的知识,诸如“杂草怎样顽固”呀,“杂草种类不同,有的比庄稼长得还快,所以把庄稼的阳光给遮住了”呀,还有什么“杂草是害虫最好的防空洞”呀,什么“杂草会把养分从土壤里吸光,所以庄稼就长不成”等等,一样一样地都教给了大家。而且边讲边不停地用手把杂草拔掉。大家也都跟着样子去做。接下来,这位老师便一面实地操作给大家看,一面讲解种田必需的知识。其中有用锄头锄地、打拢、萝卜种的做法,以及怎样施肥等等。中途还发生了一件事,有一条小蛇探出头来,差一点咬住了上年级那位阿泰同学的手指头。但农民老师却安慰他说:“这一带的蛇没有毒,只要你不去惹它,它是不会主动咬你的。”

  总之,农民老师不仅教大家种田,而且还趣味横生地讲了有关虫呀,鸟呀,蝴蝶呀,气候呀等各方面的知识。他那双粗壮厚实的大手仿佛在向人们证明,所有讲给孩子们的知识,都是他亲身体验、亲身发现的。孩子们都出了一身透汗,在这位农民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终于干完了田里的活儿。尽管那些田垅还显得有点松松垮垮,但无论从哪个方向望去,呈现在眼前的毕竟可算是一块管理的完美无缺的农田了。

  打从这天起,巴学园的学生每逢再遇到这位农民伯伯,老远老远就满怀敬意地大声打着招呼:“农民老师——”

  农民老师有时也把自家地里多余的一点肥料撒到学校的田里去。同学们的农作物长得很顺利。每天都有人到田里去查看一遭,而且每次回来都把观察到的情况报告给校长和同学们。孩子们现在知道了:“自己撒下的种子将会生根发芽”,这该是多么奇妙、多么以外、又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大家只要有几个人凑到一块,马上就会谈起田里作物的生长情况。

  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到处都发生了一件件令人恐惧的事情。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每天都在谈论这小片庄稼地的孩子们暂时还处在和平环境之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旱田  旱田词条  小豆豆  小豆豆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老师  老师词条  欣赏  欣赏词条  
感想

 《光辉的旗帜》读后感

《光辉的旗帜》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光辉...(展开)

感想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推荐度:《呼兰河传》读后感推荐度:《呼兰河传》的读后感推荐度:《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推荐度:《呼兰河传》读书笔记推荐度:相关推荐呼兰河传读后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