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人也。年数岁而知孝让,虽出入饮食,自然合礼,乡人号为“张曾子。”七岁通《春秋》,复欲进余经,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饶为之”,故字曰“饶”焉。后就长水校尉樊鲦受《严氏春秋》,遂博览《五经》。诸生孙林、刘固、段着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学焉。举孝廉光禄主事,稍迁,永元中为会稽太守,表用郡人处士顾奉、公孙松等。奉后为颖川太守,松为司隶校尉,并有名称。其余有业行者,皆见擢用。郡中争厉志节,习经者以千数,道路但闻诵声初。霸以樊鲦删《严氏春秋》犹多繁辞,乃减定为二十万言,更名《张氏学》。霸始到越,贼未解,郡界不宁,乃移书开购,明用信赏,贼遂束手归附,不烦士卒之力。童谣曰:“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视事三年,谓掾史曰:“太守起自孤生,致位郡守。盖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老氏有言:知足不辱。”遂上病。后征,四迁为侍中。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后当为五更,会疾卒,年七十。遗敕诸子曰:“昔延州①使齐,子死赢、博,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诸子承命,葬于河南梁县,因遂家焉。将作大匠翟黼等与诸儒门人追录本行,谥曰宪文。
(节选自《后汉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二十六》)
[注]①延州:指公子季札,相传是孔子的老师。
译文:
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县人。几岁时就懂得孝敬谦让,即使进退饮食这类事,也自然合乎礼仪,乡里人都叫他“张曾子”。他七岁时通晓《春秋》,又想进修其他经书,父母说:“你年纪小,不能做到。”张霸说:“我多学几次。”所以自己取字叫“饶”。后来他跟随长水校尉樊鲦学习《严氏公羊春秋》,终于博览《五经》。儒生孙林、刘固、段著等都敬慕他,各自在他的住宅附近租房子,以便从师学习。张霸被推举为孝廉,担任了光禄勋的主事,不断升迁,永元年间出任会稽太守,他上表举用了郡中的隐士顾奉、公孙松等人。顾奉后来担任颍川太守,公孙松担任司隶校尉,都有声望。其余学业有专长和品行优异的人,也都被他选拔任用。郡中之人争相磨炼志向节操,习读经书的人数以千计,道路上只听到一片读书声。
起初,张霸因樊鲦删定的《严氏春秋》仍多繁琐的文辞,就减定成二十万字,改名叫《张氏学》。
张霸最初到越地,盗贼尚未清除,郡界不安定,他就张贴文书悬赏捉拿盗贼,公开采用有功必赏的办法,盗贼终于束手归附,没有动用士兵的力量。儿歌唱道:“抛我戟,丢我矛,盗贼除,吏皆闲。”管理政事三年后,他对属官说:“我从孤身起家,至郡守归还官位。大抵日到中天就要西移,月亮圆满就要缺损。老子曾说过:‘知足的人不蒙受耻辱。’”于是他上书托病辞职。
后来张霸又被征聘,经四次提升,担任了侍中。此时和帝皇后的哥哥虎贲中郎将邓骘,是当朝的显贵人物,听说了张霸的名声和品行,想与张霸结交,张霸退避,不予回答,许多人讥笑他不识时务。后来他本当担任五更,适逢患病去世,享年七十。他留遗嘱给儿子们说:“从前延陵季子出使齐国,他的儿子死在嬴、博二县之间,就安葬在坑坑洼洼的路旁。如今蜀地道路阻隔遥远,不应归葬,可就在此地掩埋我,只要能掩盖我的身体就行了。只求尸首迅速朽败,这才符合我的本意。人活一辈子,只当被人敬畏,如果不善于爱护自己,便只能承受不被人敬畏的状况。”儿子们听从他的吩咐,将他安葬在河南郡梁县,因而就在那里安家。将作大匠翟酺等人与儒生弟子们追记他一生的行事,给他取一个谥号叫“宪文”。他的第二个儿子叫做张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