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长孙绍远,字师,河南洛阳人。少名仁。父稚,魏太师、录尚书、上党王。
绍远性宽容,有大度,望之俨然,朋侪莫敢亵狎。雅好坟籍,聪慧过人。时稚作牧寿春,绍远幼,年甫十三。稚管记王硕闻绍远强记,心以为不然。遂白稚曰:“伏承世子聪慧之姿,发于天性,目所一见,诵之于口。此既历世罕有,窃愿验之。”于是命绍远试焉。读《月令》数纸,才一遍,诵之若流。自是硕乃叹服。
魏孝武初,累迁司徒右长史。及齐神武称兵而帝西迁,绍远随稚奔赴。又累迁殿中尚书、录尚书事。太祖每谓群公曰:“长孙公任使之处,令人无反顾忧。汉之萧、寇,何足多也。然其容止堂堂,足为当今模楷。”六官建,拜大司乐。孝闵践阼,封上党公。
初,绍远为太常,广召工人,创造乐器,土木丝竹,各得其宜。为黄钟不调,绍远每以为意。尝因退朝,经韩使君佛寺前过,浮图三层之上,有鸣铎焉。忽闻其音,雅合宫调,取而配奏,方始克谐。绍远乃启世宗行之。绍远所奏乐,以八为数。故梁黄门侍郎裴正上书,以为昔者大舜欲闻七始,下洎周武,爰创七音。持林钟作黄钟,以为正调之首。诏与绍远详议往复,于是遂定以八为数焉。授小司空。高祖读史书,见武王克殷而作七始,又欲废八而悬七,并除黄钟之正宫,用林钟为调首。绍远奏云:“天子悬八,肇自先民,百王共轨,万世不易。下逮周武,甫修七始之音。详诸经义,又无废八之典。且黄钟为君,天子正位,今欲废之,未见其可。”后高祖竟行七音。属绍远遘疾,未获面陈,虑有司遽损乐器,乃书与乐部齐树之。后疾甚,乃上遗表又陈之而卒。帝省表涕零,深痛惜之。
(选自《二十四史·周书卷二十六》,有删改)
译文:
长孙绍远字师,是河南洛阳人。年少时名叫长孙仁。他的父亲长孙稚,是魏朝的太师,录尚书、上党王。
绍远性情宽厚,气量大,能容人,看上去庄重矜持,朋辈没有谁敢轻慢他。他很喜欢读古代典籍,聪慧过人。当时长孙稚在寿春做牧守,绍远年幼,刚十三岁。长孙稚的管记王硕听说绍远善于记忆,心中不以为然。于是对长孙稚说:“承闻世子资质聪慧,出于天性,眼中所见到的,就能在口中背诵出来。这是历代罕见的,我私下里想验证一下。”于是就令绍远接受试验。绍远读了几页《月令》,读一遍,就像流水那样背诵出来。从此王硕为之叹服。
魏孝武帝初年,绍远多次提升担任司徒右长史。等到齐神武帝兴兵而孝武帝西迁,绍远跟随父亲长孙稚奔赴孝武帝。又多次升任为殿中尚书、录尚书事。太祖常常对众位公侯说:“长孙绍远任职的地方,令人没有后顾之忧。汉朝的萧何、寇恂,哪里就超过他了。而且绍远容貌举止堂堂正正,足以做当今的楷模。”六官建立后,绍远被封为大司乐。孝闵帝即位,绍远被封为上党公。
起初,绍远担任太常,广泛召集手工艺人,制造乐器,土木丝竹之音,各音都很适宜。因为黄钟的声音不协调,绍远经常放在心上。曾经因为退朝,从韩使君佛寺前经过,寺塔三层之上,有风铃发出声音。绍远忽然听到铃声,非常合乎宫调,就取用这种声音来配合演奏,才开始能让众音调和谐。绍远于是启奏世宗加以推行。绍远所演奏的乐声,用八音作为基数。原来的梁朝黄门侍郎裴正上书,认为古时大舜想听七音,下至周武王,创设七音。可拿林钟当做黄钟,用它的声音作为正调的首音。世宗下诏与绍远反复详议,于是最终以八音为基数定了下来。授任绍远为小司空。高祖阅读史书,见周武王攻克殷商而作七音,又想废除八音而留存七音,并废除黄钟的正宫之音,用林钟作为乐调的首音。绍远上奏说:“天子确立八音,这是从先民开始的,百王共同遵守,万世不加改变。下至周武王,才修订七种音律。详细考查经书,又没有废除八音的典制。况且黄钟作为首音,意谓天子正其王位,现在却要废除它,我看不出有什么可以的。”后来,高祖竟然废除黄钟不用,只推行七音。恰值绍远患病,没有机会向高祖当面陈说,担心有关官吏立即毁损乐器,于是写信给乐部齐树之。后来绍远病情很重,就写下遗表说不应该废黄钟之音的理由,然后就病逝了。高祖看到表潸然泪下,对绍远深表悲痛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