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我对“如何高效阅读”的思考,核心观点:
1、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复述,而是为了创造;
2、不要妄图掌握一本书所有的信息,为我所用最重要;
3、敢于将书中的知识拆散;
4、读书三问。
以下正文,欢迎文末留言交换心得。
1、读书的目的:创造
社群每个月会组织共读,共读中,大家需要输出自己读书笔记。这么多期下来,我看到最多的一种类型读书笔记如下:
(共读社群中某位书友关于《认知天性》的笔记)
如果你也是这么做的读书笔记,那很遗憾,这种读书笔记效果非常有限。
原因很简单:缺乏自己的思考。
一旦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无法形成神经元的连接,海马体就无法将其转化为长期记忆,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忘记得一干二净。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而不是为了复述。而要创造,就要进行思考,形成更多的神经元连接。
而思考这件事情,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一,你得要有“问题”。
第二,你得要有一些“旧知”。
比如,近期,你经常会从手机上看到俄乌局势的进展,如果你对这件事情不关心,你就不会有“问题”,自然也不会思考。
如果你恰好对这件事情很关心,你想搞清楚来龙去脉,你就有了一个“问题”。
要完成这个思考,你还必须知道一些背景信息,也就是“旧知”,比如美国的国家战略、乌克兰与美国的关系、与北约的关系、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地理位置信息等等。
没有这些“旧知”,你就无法完成思考,得出你想要的结论。
第二,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内,大量阅读,读经典、读名著。
只有做到这两点,我们才有可能输出一个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2、不要妄图掌握一本书所有的信息,为我所用最重要
现在一本畅销书,少则10万字,多则20万字,经典名著类的字数更多,我们是很难做到将书中的所有信息全部掌握的。事实上,也没必要这么做。
有人会说,既然内容掌握不了,那最起码将作者的逻辑搞清楚吧。我之前也持这种观点,但现在,我逐渐放弃了这种尝试。
因为,以我们有限的认知,要去理解一个在某个领域内精耕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大咖的思想,谈何容易?
那怎么办?
很简单,把握一条原则:为我所用。
一本书,只要有一个观点打动了你,写下来,反复思考,并实际践行。如果一本书能有一个观点改变了你的思维和行动,这本书的价值就达到了。
一本书改变一个行动,十本书就是十个,一年读20本书,就是20个,如果你能做到这样,你已经比绝大多数人优秀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逻辑不重要,而是想告诉大家,大可不必太过焦虑,不要觉得一本书有没读懂的地方、读完很多地方忘记了,就觉得怅然若失。
如果你已经有了很强大的积累,你就更能理解很多书的逻辑、抓住核心的脉络。
3、敢于将知识拆散
这点和第2点呼应。
通常,作者为了论述清楚一些观点,会采用或实验数据、或模型、或最新研究、或大量推理,达到1+1+1=3的结构。
但这里的每个“1”,可能本身就是宝贝,可能比这个“3”更加有意义。
这时候,大可大胆将知识拆散,将这些“1”琢磨透,放到自己的知识框架。
我举个例子。
3月份共读书籍之一《意志力红利》,第一章,作者阐述了“如何有意识地确立目标”这个问题,作者将这个问题拆解为3个子问题:
如何澄清目标
如何对目标动力十足
如何系统地规划目标
为了将这3个子问题回答清楚,作者介绍了5个工具,分别是:
黄金圈思维
WOOP模型
关键事务规范化
每周动态可视化
每天艾维李法则
我不知道你看完上面这段是什么感受?
我的感受是,我在以后确立目标时,多半是不会按照作者说的这3步走,也不一定记得这些模型(除非我觉得很有道理并刻意练习)。
但,我发现这个WOOP模型挺有意思,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用于团队管理,还能够用于自己的发展规划:
W(Wish):愿望/目标。
O(Octcome):愿望/目标实现的场景。
O(Obstacle):存在的障碍、阻力。
P(Plan):计划
如果我能将这个模型用好,改变了行动、取得了结果,那不比去理解作者的逻辑或脉络意义更大吗?
所以,敢于打散作者的框架,去发现真正对我们自己有价值的知识,你要知道,作者的目的是完成这本书,而你的目的是解决自己的问题。
4、读书三问
问题1:和已有的知识有哪些关联
从脑科学的角度,长期记忆存储更强。但长期记忆的获得并不容易,一种有效的策略,是和已有的记忆建立关联,给记忆打上结,也就是神经元的连接。
有一天,我在电梯上,遇到一位5岁的小孩问他爸爸:爸爸,电瓶车的电瓶是什么?
爸爸解释说:电瓶就是让车子能跑起来的东西。
我想,这么解释,小孩子还是没什么概念。
如果这位爸爸这么解释:电瓶,就是你玩具车里的电池。我想,小孩子会更能理解。
因此,在我们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时,不断问自己:作者说的这点,和我哪些已知有关联、有啥关联?
问题2:还能用在哪/还能解释什么现象?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很多人并不缺乏知识,而是到了某个时刻想不起来该用什么知识。
这种提前的设想,就可以让我们形成一种“提前触发”,将来我们在面对同样的场景时,能够更快地调用这些知识。
要更好地做到这点,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我们的好奇心,一旦我们失去了好奇心,我也就失去了洞察力。
问题3:我打算如何用它?
回归到自己的实际工作或生活,问自己:我该如何用这个知识?
这是我每读完一本书,必须要问自己的问题。
最大的困难不在于回答这个问题本身,而在于回答完了,是不是真的按照自己的回答去做了。
读书,有两个可能造成“虚假的获得感”的时刻:
第一,是在收到书的一瞬间;
第二,是在读完全书的一瞬间。
大脑之所以会让我们这样的错觉,是因为它很懒,它想偷懒。
不要被这种“虚假的获得感”所欺骗。行动起来,从你能做到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5、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如何读书”的思考,你也可以将它看成“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思考,甚至“如何建立知识体系”的思考。
总之,希望对你有启发。
祝,日日精进。